昨天,中国教育报微信刊发了一位老师在“微社区”的留言《请保护老师》,这位老师发出这样的呼喊:“辛苦的一线教师,渴望得到公正客观的对待,而不是背负骂名!”
求求大家,好好到教学一线去探访一下老师,了解一下她们对学生的付出!
那些资助特困生的老师!
那些带病始终坚持上课的老师!
那些每个学生谈话次数多于父母的老师!
那些每天陪伴学生一起欢笑哭泣的老师!
那些为学生前途殚精竭虑的老师!
那些早起晚不归十年不涨工资的老师!
那些在贫困地区代课一辈子老无所养的老师!
如果社会和媒体愿意花点时间真心地投入一次有关于教师的报道,也会给中国的少年播下爱的种子,而不是种下卑下的世俗观!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这样的呼喊令人震惊,也令人感慨!
为什么老师如此辛苦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客观的评价?为什么总有老师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老师需要保护。那么为什么老师需要保护?老师的什么最需要保护?谁又来保护老师呢?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身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可目前状况来看,老师们似乎还需要更多的保护。究竟老师的哪些方面需要保护?又该怎样保护?
1.老师的师道尊严需要得到保护
尊严是生命的盐。有尊严地活着,是每个有良知的人之必然追求。以教书为业的人,从孔子开始,就重视保持师道尊严的问题。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精神支柱倒不得,形象脸面损不得。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人格尊严,普通教师有普通教师的师道尊严。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无形的围墙被打开了,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老师的工作不再简单,师生关系不再单纯,师道尊严正在萎缩……中国的师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学生肆无忌惮地违反纪律,甚至伤害教师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教师对此无可奈何。现在有些教师不但不敢批评教育学生,还要想方设法取悦学生,以求保住饭碗。教师师道尊严正在不断受到挑战、不断后退。
上海某中学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重点中学。上课的老师对一名不停讲话的学生进行了批评,这个学生“忽”地站起来,指着老师大声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还没有我一个月的零花钱多,你当这么个破老师有什么意思,还来管我?
传统的“师道尊严”固然需要适应现状而改变,要破除教师的权威地位,让教师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保持一定的威望。权威不等于威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权威,但是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前保持威望。
不确立老师在管理教育学生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一个连老师都不尊敬的学生,又怎么指望他会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一个连课堂纪律都不遵守的学生,又怎么指望他将来成为守法的公民?其实,师道尊严的丧失,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2.老师的良好形象需要得到保护
作为传播知识和正确观念的中介者,老师需要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自身形象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说明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
然而,总有一些老师破坏自身形象,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声音抹黑老师的社会形象。老师的良好形象需要得到保护,这需要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首先,老师本人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建设,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格,不要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破坏良好形象。
其次,破坏老师形象,除了老师自己,往往是家长引导错误。作为家长与老师的桥梁,孩子会把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现象讲给家长听,并没有什么自我评判。而家长却很容易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给老师得出好与不好的结论。这时,家长的观点在孩子心目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比如,接孩子的时候,有家长对另一家长说,“昨天,老师踢你孩子一脚,你知道不?”或者“老师上礼拜罚你儿子在楼道站着”。这些经常发生的事,到你耳朵里怎么处理?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老师一定有他的道理,老师即使方法有问题,一定是为孩子好,原则就是,千万别破坏老师的形象。
千万别破坏老师的形象,我们应该把老师与圣人区别开来。圣人是最理想的老师,而教育我们孩子的老师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七情六欲,有父母、家庭、孩子,也需要买房子,买车子,聚会,甚至打麻将。既然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会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接受他们的优点,同样我们也要接受他们的缺点。对他们的缺点、失误或是错误不依不饶,也会破坏老师在孩子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3.老师的身心健康需要得到保护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身的职业;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有七成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高强度的工作给教师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以致出现了教师职业病。
曾有这样一个对联来形容老师,上联是“腰酸背痛腿抽筋”,下联是“眼干手抖头发麻”,横批是“累死算”。虽然很戏谑,也可能带有一定夸张成分,但是也算生动地反应了老师们的处境。不单单是身累,老师的心也累: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职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都使老师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老师的身心健康需要得到保护。
对于身体上的一些“职业病”,老师本人可以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同时学校、医疗机构都可以给予相应帮助,身体健康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如果说身体上的辛苦是老师这个职业不可避免的问题,那么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心理健康。“要做一名称职的中小学老师,就意味着工作必须超负荷。”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在聊起教师心理健康的话题时,感受颇多,“现在做老师压力太大了,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许多社会期望都集中到了老师身上,都希望老师教出好学生。一方面,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几乎是全社会的呼声,另一方面,升学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也是评价教师的最直接、最重要指标。结果,老师们既要积极改进教学理念,适应时代对教师职业的需求,又不得不沿用旧有的教学方法,应对升学对学生的要求。现在几乎所有老师都在被迫充电,各种所谓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和考试必须要参加,而且都要在正常教学和工作时间以外。至于孩子、丈夫、老人、家务,更是想都不敢想。”
关于保护老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是保障,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根本,老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关键,同时,社会各界对于教师行业的看法和评价应尽量客观真实,这些都有利于保护老师们的身心健康。
4.老师的职业热情需要得到保护
在我们身边,存在一些缺乏工作热情的教师,她们厌倦工作,常常处于焦虑,沮丧状态,且情绪易激动,好猜疑,失眠,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她们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远远不及那些有激情的教师,而且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传染给学生,激化人际矛盾。对学校而言,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职业道德缺乏、人员大量流失等不良后果。因此驱除教师职业倦怠,激发与保护教师的职业热情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感情、态度和行为衰竭状态,对教师、学生、和学校具有极大的危害。职业倦怠不仅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枯竭。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领导,也可以来自于学生、同事、朋友、家长和亲人,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积极作用。支持不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许燕同时指出,学校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和维护老师的职业热情。
5.老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得到保护
教师专业发展亦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 “普通人”变为 “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培养靠学校,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关注教师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关注教师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改善评课制度、制定发展规划等方法有效保护老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规范,离不开教研组和备课组平台的合作交流,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更离不开自身的奉献精神和努力,只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若想让老师真正发挥“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作用,前提是必须保障老师们应该得到的保护。试问老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又怎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呢?
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是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保护老师,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的教书育人,保障老师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也是应该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