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
汉装、
华服,是从
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
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
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
周礼》《
仪礼》《
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
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
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
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于是有了
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而且配饰是也非常繁多丰富。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
。在中国传统社会,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
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
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
日本、
朝鲜、越南、蒙古、
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