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师生互动彰显体育课堂活力

发表时间:2017-03-22 阅读次数:326
内容摘要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双方行为、态度、情感交往的主动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本案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时教师自己觉得教学又是一种享受。
关键词:师生互动   教学有效性    师生情感交流   消除安全隐患
一:情景描述
雨过天晴,艳阳高照,丝丝凉风吹过,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早早地站在操场,下课铃声刚响,我便被学生团团包围着,看着花红柳绿、充满生机的校园,我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学生的体育课也是我的体育课,和他们一起相处,我放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们体育课开始了,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沿方形场地蹦蹦跳跳地慢跑,活动中穿插快速反应游戏,不知不觉地达到慢跑热身的目的。每组排头手拿一个实心球,分列正方形的四边上,以最快的速度把球分别从头上、体侧、跨下传到排尾,游戏经过初步尝试、交流,学生们早已把专注的神情投入到集体的活动交流中,“一试高低”的传接球接力更是点燃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我适时给予一定的时间讨论、探究,从而将本课引入正题:双手头掷实心球。在这一环节中,我故意没有直接讲授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动作,试图让学生通过图解尝试动作的乐趣或体验到失败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寻找失败原因,产生渴望成功的欲望,通过老师的完整技术动作示范和多种形式的教法,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运动技能。
以锻炼学生力量素质、培养群体合作意识而设计的“搬运接力”游戏,趣味性并不是很强。31个孩子,分成四组,我自然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没等游戏开始,就有几个孩子算计着要和我比个高低,为能和老师较量还有几个孩子拉拉扯扯,喋喋不休。游戏开始了,学生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游戏中,学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第一局教师参与的那组配合默契,没等老师发挥,学生早早奠定了胜利,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失误跑完全程,就可以接受胜利的欢呼。抱着两个实心球,跑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比赛过程虽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学生为我加油欢呼的声音不绝于耳,最终我和同伴获得胜利,迎来了掌声也更激起了相邻组同学的求胜欲望。小组交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我随机引申出游戏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即把握交接球时机。学生们顿有所悟,练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稍作反思和短暂交流后,第二局的游戏活动更增添了集体智慧和统一行动,欢呼和激情瞬间迸发,力量与竞争完美体现,我在接下的游戏比赛中稍微放慢了速度和节奏,最后我参与的那组落在了后面,教师也向其他学生那样,感受惩罚,不折不扣地做了十个俯卧撑。教师“轻敌、疏于锻炼”的“失败感言”又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终身锻炼的教育。
二、反思与分析:
整节课上完,我自己感到非常的轻松,彷佛不是在上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游戏,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还是他们中的一员。这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学生天真无邪的求知面孔和奋发向上的活力。反思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播文明的使者、传承知识的圣者、传送健康的神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把强健体魄的灵丹妙药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教师奉若神明,以为只需跑一跑、跳一跳,即可谓拥有了百毒不侵的铮铮铁骨。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的体育课,虽经千锤百炼,但常常陷于“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现状和“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境地。倡导体育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在我们现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上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和学生的共同劳动。”欲使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走进教材,必须承认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这样才能让所要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才能主动地去发现与创造,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这种互动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享受运动快乐的愉悦过程。总之,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师生互动有助于情感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学记》——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学生喜欢体育老师,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师优美动作示范、睿智幽默的语言以及缜密的教学组织的欣赏和赞叹上,更重要的他们会从这些外在的表现中内化为对教师的一种敬佩、一种认同,甚至是一种追随,这种情感交流会促使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转化为参与活动的内驱和动力。体育课上,学生自然聚集在老师的周围,无形中教师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师生的距离一下拉近了,感情也融洽了。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学生喜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更有利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参与学生游戏和活动,正是学生期待实现与教师表达感情、相互交流的途径和机会。学生的活动会因教师的参与而更有趣、更精彩,教师的参与犹如一剂“兴奋剂”,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活动的热情;同享成功快乐、互为失败惋惜,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投掷、奔跑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师生互动有助于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体育课的学困生,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爱,这种关爱是通过与学困生的亲密接触,在于他们的具体活动中,教师要为学困生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逐渐产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提高练习效果,与同学同享成功的喜悦。案例中,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对上肢力量和全身协调性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一些体质单薄、瘦小学生做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在与学生的一起练习和活动中时,耐心讲解,反复示范,热心辅导帮教,并采取降低投掷远度、减轻器械重量、增加辅助练习等多种措施,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学困生经过努力实现教学目标,获得成就感。
(四)师生互动有助于课堂安全
学校安全警钟长鸣,体育课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常见性制约着体育课堂质量的提高,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尤其是一些器械运动项目,如跳箱、单杠、双杠等,一定不可掉以轻心。教师一方面通过体验、试做,检查器械的安全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排除安全隐患;二是在与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教学设计的缺陷和不足,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三是准确把握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给学生足够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案例中的搬运游戏接力中,我发现双手持实心球跑的方式制约着学生奔跑,存在学生失去平衡跌倒的隐患,因此,在第二局的比赛中,我随机做了相应的调整,将手持实心球往返跑改变为3-5米的搬运活动,游戏活动方式的调整,一方面消除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求新好奇的心里需求。
要让情感丰富的学生真正用心、用情于体育课堂,去体验运动快乐的真谛。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在强健的体魄上加以细腻的情感,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乐于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在探求强健体魄的过程中多一丝快乐,少一点痛苦;多一点情愿,少一份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