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常认为自己足够爱孩子,为他而努力工作,经常加班,周末还要陪他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仿佛为他而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但孩子给我们的反馈却是,他不确定父母是不是像他们嘴上说的那么爱自己,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要么是孩子非常粘父母,要么是疏离和逆反。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缺乏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而导致的亲子关系不良。
孩子的成长时光一去不复返,无论怎么忙碌,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满满地表达出来。如何在相处的有限时间内,变被动为主动,从陪同到享受,为孩子营造一个高质量的快乐童年呢?
其实,孩子只希望父母跟他在一起的时间能真正属于他自己,和他沟通时,多一点轻松幽默,多一点聆听和鼓励。请父母暂时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关注并重视他的需要,达到心灵的共鸣。陪着他,就在当下,可以是共享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顿美食、一个游戏……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其实也是为我们从纷繁的世界里隔离出一方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有机会积蓄能量,重新上路。
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陪伴仅仅是在一起。这种"在一起"本质上是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
例如,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心不在焉,或者一边陪孩子,一边打电话、上网、跟他人聊天……跟孩子却很少互动;要么是互动时显得很不耐烦,甚至几乎没有互动,有明显敷衍的痕迹。当我们以这样的状态陪伴孩子时,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敷衍、对付,而不是爱与关注。因为缺乏爱与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去试探父母,试图获取关注,验证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否真实并经得起考验,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这种陪伴是无效的、低质量的,不可能带给孩子满足感、愉悦感。
值得庆幸的是,也有一些父母已经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常常会耐着性子与孩子游戏,但往往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去虚假接纳,这样的陪伴也不是高品质的。家长很快就会发现,虽然自己花了不少时间去陪伴孩子,但往往收效甚微,孩子反而"变本加厉",变得更加粘人,试图获得更多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问题依然不在孩子。陪伴品质高不高,同样取决于陪伴人的情绪状态,虚假接纳同样会引发孩子不断试探和索取的行为。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陪伴方式才是高质量的呢?高质量的陪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与孩子彼此愉悦地互动——你的眼里只有他,他的眼里也只有你,并且彼此都很享受这个"身心在一起"的过程。看到这里,也许会有家长感叹:这个要求太高了!我们都很忙,时间和精力有限,怎么可能如此去陪伴孩子呢?
其实,只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就不难做到。
首先,真心陪伴孩子,尤其不能是身体在陪孩子,但心里想着工作或其他的事情。事实上,孩子是否满足,并不完全取决于父母陪伴他的时间多寡,而更多地取决于他从中是否获得满足与享受。与其花很多时间去敷衍孩子,彼此都很不享受,不如稍微缩短一点时间,提高陪伴的质量。
其次,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互动变得更有创意,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不让家长过于勉强。比如,家长需要做家务,无法陪伴孩子时,何不将其拓展为一个与孩子间接连接的游戏——妈妈当服务员,孩子当顾客,负责提各种要求,指导服务员一项又一项地完成家务。如此,我们与孩子虽然各干各的,却也因此联为一体,自然就各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