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美国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放下做父母的架子,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这是父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应该去做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从说话态度来看,父母使用者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调和孩子说话显得很威风,可是此时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却并不可敬,自然这样的沟通效果就不会好。而且父母也很容易失去威信,时间久了父母说的话孩子不会听,有些孩子还会产生延误的情绪。只有父母真正的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不只是只在生理上尽量与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而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把孩子看成一个同样需要尊重和独立的人。其实,是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只有父母在心理上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孩子才会把他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多么没有道理,父母也要学会耐心倾听,让孩子尽情倾诉。“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真正同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只有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容易,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才会得到改善,家庭才会越来越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