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课标中指出“阅读时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是人格平等,人格对待基础上的心灵的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精神的交融,是教学相长情境中的学生之间的切磋和探讨。
什么又是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和感悟文本。如何做到成功解读文本呢?
就需要我们思考解读文本的目的何在?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编者的编写意图如何……等问题。
我以为,站在我们从教者的角度,从教育的目的出发,是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难易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尤其是2011年新课标订正之后,对于文本的解读更是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 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都需要有课程标准作为依据。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写作目的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放在首位。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例如教学《半截蜡烛》。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最好学习一下有关二战的历史。
三、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
每一册语文教材,都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成功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也显得至关重要。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的“序”宜粗不宜细。
以苏教版第四册语文为例。苏教版第二学段语文实验教材的阅读训练序列是怎么安排的呢?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要求来考虑的,即除了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发育成长”的关键期。而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小学生阅读能力“发育成长”的“黄金”期。因此,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的意图及其联系,认真研究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优化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措施,保证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避免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分化,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四、站在读者的角度解读文本,领会价值内涵
特级教师于文正对解读文本曾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的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尽量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
五、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让预设更充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经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预设,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课堂中得心应手。
这是我课堂上的一次难忘经历。那天我们在学习《嫦娥奔月》这一课。我正引导孩子们学习感悟“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不见了心情怎样?”孩子们在默读课文,圈画词句。忽然我听到坐在第一张位置的张斌轻轻地自言自语说:“把月亮射下来!”他的话很轻没有惊动什么人,我也只是笑笑,感觉这个问题和我的教学无关。我在教室里巡视,走到最后一排,忽然一个轻轻的声音又传入我的耳中,“把月亮射下来!”……学生的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我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我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
但是,让学生可以有创新思维,但是却不等于可以标新立异,无论什么观点都能接受。比如有的孩子说,愚公很蠢,不会用别的办法吗?这就不能让孩子作为有效阅读的依据,也不能成为一次成功的文本对话。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们解读文本并追寻意义之际,或许发觉其意义就在我们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入境始于亲,叶圣陶的“语语悟其声”正是解读文本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走进文本,研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