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的语言艺术
刘明明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途径,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保证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结构很严密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首位,必须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否则,往往会因以字之差而语义全变,使学生产生歧义,甚至导致教学的失败。如:“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个概念中如果将“线段”改成“线”或将“围成”改成“组成”,那么这个概念就错了,又如在讲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教师归纳成“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那么,这里说的两条边的长短,实际上应是说“所见的两条边的长短”,否则,将使学生产生“角的边是有长有短”的错误认识。又如在教学中遇到“数”于“数字”、“数位”与“位数”、“增加”与“增加到”、“扩大”与“扩大到”、“质数”与“质因数”等概念时,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科学、严谨。
(二)坚持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教师的任务是既是教书更是育人,数学教师应该坚持教学语言的教育性。首先,教师应是学生人格的榜样。语言文雅、纯洁、礼貌,绝不能夹带脏话、粗话,不讲哗众取宠的大话、违背事实的假话、阴阳怪气的损话和“三娘教子”的训话,不用讽刺、挖苦、嬉笑的语言去伤害学生。教师应注意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自己的益友。下面这些语言,学生听了就感到很亲切,颇具教育性。如:“对于我们今天要学的××,你知道些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或好朋友)商量一下。”“对××同学的意见,你们有什么看法吗?”“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的想法一致。”“你的想法真新鲜,老师都没想过呢!我们大家来和他研究一下,他的想法有道理吗?”“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来重复一遍?”“你说的意思老师听懂了,我来重复一遍,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好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问题想问吗?”
(三)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准确地向
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周密的科学精神。为此,我们的教学语言,不但要有科学性,还必须有逻辑性。数学语言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简练、准确;二是语言条例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
为了增加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言不达意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毫无必要的重复话,要注意尽量纠正言语中的不良习惯,做到不带“口头禅”,比如“这个”、“那个”、“嗯”、“啊”、“呢”、“现在呢”、“也就是说”等。
为了增加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教材,紧扣教学重点,有针对行地讲解。教师的教学思路、解题思路都应富有很强的逻辑性。例:不少教师在教除法试商时,常先要学生做这样的练习:6× <32,并教学生想:“因为5×6=30,30<32,所以填5所得的积小于32,又最接近32。”其实,这样的思路是不严密的。试想一下,如果有学生套此思路而将5改成4,又该如何纠正呢?其实,教师的思路中应补进“6×6=36,36>32”,这样结论中的“积小于32,又最接近32”,才得以成立。我们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就是希望能达到鲁讯先生所说的境界: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四)加强语言的启发性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就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含蓄不露,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首先,教师的语言应能够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造的精神。在教学中多用正面鼓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如“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例题,我相信你们不用老师教就能做出来,你们愿意试试吗?”“这道题老师觉得对于有些同学来说,还有点难,谁敢来试试?”“这个问题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出这道题,你再想想,好吗?”“还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等等。
教师在启发学生时要做到不愤不悱,不悱不发,把握启发的度,防止未启已发,和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应透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准确地估计问题对学生的难度。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用的启发性的教学用语不同,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不同。如,在全国小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三届观摩交流会上,有6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课,其中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就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教学语言,体现了三种不同跨度的教学设计。第一种,在画好高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上,让学生“沿着高剪开,在拼成长方形”。这种设计体现了编者的基本意图。第二种,呈现的纸片同上,但只说“可以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这种设计较第一种放手,因为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去剪。第三种,呈现的是没有画出的高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提出实验要求:A画一条线,想一想,这是一条怎样的线?B沿着这条线剪开。C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长方形。”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增大了实验探索的难度,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五)增加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小学生是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用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引入、穿插一些儿童所喜爱的形式,如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等,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童趣。如我们教师在教“时、分的认识”时,先给学生讲孙悟空和猪八戒分桃的故事。在数学课中带领学生遨游宇宙;勇闯数学迷宫,共赴郊外春游;参观动物运动会、自办校园商店;分组争夺红旗等等。当然,任何事情要讲一个“度”字,不能为趣味而趣味,不要做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
(六)提高教学语言的灵活性
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一般来说,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语气更柔和、更通俗,富有童趣。而面对高年级学生应更简练,富有哲理,语言的节奏可适当快一些。由于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应该能灵活地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等,使教师的语言更能被学生所理解,更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如有位教师在学生完成了对三角形的感知后问:“同学们,你们谁能用一句话说出,什么叫三角形?”生A:“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随


即,教师边画边问: ,这是三角形吗?生B:“有三条线组成的图




形叫三角形。”教师又边画边问:“ 这是三角形吗?”生茫然。教师用手指三角形,边围指一周边问:“该怎么说什么叫三角形呢?”生C: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生答后,教师慢慢地重复生C:“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说到“线”时来了个重读,接着又作了一个停顿,才完成重复。这时生C立刻就悟到了自己回答中的问题所在,马上自动纠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位教师语言的灵活性体现在能根据学生的思维随机应变,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教学语言的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来自教师对事业的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觉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恒心。正如特级 教师于漪说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了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我们相信,只要树立了正确的目标,坚持教学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我们的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是一定能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