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诗情画意品词句 身临其境赏雾凇

发表时间:2011-09-20 阅读次数:344
寒流经过,满目萧条,我们对冬天的感觉是往往是冰冷的。然而,语文教学总能使我们在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中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总能在诗意与激情的课堂上聆听花开的声音。当我们翻开《雾凇》这篇教材,和作者一起神游冬日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时,内心不觉早已被那北国的洁白世界所震撼!即使是在这样严寒的季节,我们的内心也因那“冬日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漾起融融的暖意。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准确精辟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详细科学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从文本的段落构成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文中优美的词句感悟吉林雾凇之美,而难点就是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如何将学生带到松花江畔千姿百态的雾凇情境中,给他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我想,我们还是要到语言文字中找答案。在反复解读文本后,我们在文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可以说,课文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景色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帮助学生体会美的重要抓手,正是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此,结合本课特点,紧扣“奇观”二字,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美美诵读、深刻感受,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识记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背诵雾凇的形成过程。
3、抓住关键词理解、想象,了解文章内容感受雾凇景观之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就不再赘述教学的环节,仅谈谈这堂课以“奇观”为抓手,以美读(美文美读,美段美读,美句美读,美词美读)为全文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能力为着力点,是如何处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一、        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三自然段,体会雾凇壮美之奇。
这两个自然段直接从“色泽”和“姿态”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来体会雾凇颜色之美;抓住“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来体会雾凇姿态之美;抓住“缀满”来体会雾凇之多;抓住“千树万树梨花开”来体会雾凇景观之壮丽。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词句谈感受,通过找词找句,品词品句,读词读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抓住关键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句子,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美,从而读好句子。
由于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在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又尝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两个美词背后的画面和情感,同时也渗透了借助图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这种学习方法。
本文作者写景的句子只有寥寥数笔,并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又有哪些“百态”?因此我们抓住这一语言上的空白点训练学生想象和写作。通过一组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雾凇奇景,激发学生对雾凇姿态的无限想象,对文本的意境进行积极的再创造,也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发现探索,从而更加高效地学习。
当然,课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写了雾凇的形态之美。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还说到了第二段中的句子,其实这时候学生只是从字面意思上的体会,老师应充分肯定,并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感受其形成变化之美。
二、质疑解难,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雾凇形成之奇。
在研究这节课之初,我们也对本文的文体产生过困惑:既有着散文的语言美,又不乏说明文的严谨。可是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虽然文章重点是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但是丝毫不冰冷生硬,而是用语文的方式,诗情画意地道来,这一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因此,我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看图想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美,还要通过读、析、悟、说,来弄明白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努力使学生在景美、情美、语言美、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等层层美感的体验和熏陶中,了解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
在引导学生感受雾气的变化过程时我们抓住了一组词串:弥漫、飘荡、蒸腾、涌向、笼罩、淹没。在词串的诵读、理解、品位中感受雾汽越来越浓的感觉,体会“夜看雾”的神奇。读好词,再读好句,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接下来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探究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最初、逐渐、最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雾凇遇冷凝结的神奇变化过程。
叶圣陶曾说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本段可谓字字珠玑,匠心独运,一个简简单单的“镀”字都透着浓浓的语文味。对这个词的处理我们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穿插课外资料的补充,感悟雾凇形成过程之奇特,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写作魅力。
这一段的学习由词带句读,句带段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这样雾凇形成的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最后整体朗读回顾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到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难点的引导过程。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又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又感受到了朗读带来的乐趣。
最后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的训练,渗透“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回忆画面进行背诵”的方法,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积累。这样,课堂才会充满语文味。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雾凇形成的视频,因此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一直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来理解、感受。我想,如果在解读文本后能再加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再次激活,效果会更好。
总之,我们力图为大家呈现一堂高效、扎实的语文课,但今天的课堂上在探究雾凇形成过程的环节对于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初衷体现的还不够,老师牵的痕迹还比较重,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还稍显遗憾,这也为我们教研组在后面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课题。
以上是我们教研组在设计《雾凇》一课时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恳请领导、老师不吝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