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观摩了王晓萍老师执教的《拉萨的天空》一课,课堂上王老师语言亲和,能够与学生近距离地亲切交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通过自主学习,反复朗读,找到情感共鸣点,产生情感回应,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感悟融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老师这一课的最大亮点是她对文本内涵的准确把握和情境串的创设上,将学生带入到拉萨那片神圣而又澄澈的蓝天下。
一、直观图片和音乐的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小学生智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他们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事物来帮助理解。直观形象的图片、音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他们仔细观察,从而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了多幅拉萨天空的图片,并配上了《青藏高原》的歌曲,学生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片,倾听那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的同时不断地发出赞叹声,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二、富有感染力的范读。王老师的嗓音很清澈,在王老师范读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的表现,发现有很多孩子都在默默地或者小声地跟读,模仿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融入情境中,跟着老师一起去拉萨游玩、观赏,所以王老师此处的范读设计得恰到好处,也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拉萨天空的美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所选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善于运用生活化素材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初读课文检查字词环节,学生学习“窗帘”一词时,王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记住这两个字的好办法。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瞬间点燃,有的说“两个字都有穴字头,穴字头代表屋顶,其中的一撇一点就像打开的窗帘”,还有的学生观察到“窗”字下半部分冬字头的点要出头……五花八门的想法和智慧的火花在此时迸发。再如在理解“拉萨的天空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句时,王老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蓝宝石有什么特点,再出示拉萨的天空,学生很容易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而且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多角度指导朗读,深入感悟,发展想象。整个品读感悟过程中,王老师都很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指导理解“掬一捧”一词时,王老师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做一做“掬一捧”的动作,体会掬一捧水和掬一捧蓝天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可以回归常态,还原生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引导学生感悟拉萨的天空像蓝宝石那么湛蓝、透亮时,王老师还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如果你有一双翅膀,飞翔在这片蓝天里,你最想做什么?”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仿佛已经驰骋在蓝天中,与蓝天融为了一体。
五、句式练习突出重点,训练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拉萨天空与周围环境的密不可分、和谐统一,王老师适时进行了句式训练:“有了着蓝天,湖水显得 ;有了着蓝天,青山显得 ;有了这蓝天,草地显得 。”学生畅快淋漓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他们激动的声音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拉萨天空的美好中,情感得到自然流露。
六、运用对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了两幅布达拉宫的图片,一幅是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一幅是没有蓝天的布达拉宫,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学生都已身临其境,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蓝天的那幅,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再次创境:“有了这片蓝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一年四季布达拉宫总是那么雄伟壮丽。”最后的齐读课文升华了情感。
总之,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们不仅在学习王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的别具匠心,也被她驾驭课堂的游刃有余所深深折服,希望在二次备课中,继续看到王老师课堂上的更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