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326
    杨瑞清,男,1966年10月出生,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写下了五、六百万字的教育日记,发表了大量的优秀论文。同名的还有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主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瑞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取得实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本书为“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有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的成长历程及教育理念。乡村教育历来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23载的历练展示了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童话,杨瑞清把几间只有一些破旧桌椅透风漏雨的教室,建成了资产逾千万的新型农村小学。在实施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本书可提供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办学及教育行政工作上崭新的思维及启发作用。书中许多观点新颖,发人深思,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师阅读。
    本书从扬帆起航,办行知实验班;柳暗花明,创建行知小学;“逼上梁山” ,打造行知学校;世纪寻梦,实施行知工程;快乐反思,弘扬行知精神等五个篇章纪录了新时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老师和他的乡村教育童话。
    谦逊、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的真情与真诚,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感动,被震撼。杨校长奋斗的历程,让同样从事乡村教育的我有一种如梦方醒的感觉:原来教育,小学教育,乡村的小学教育可以做得如此之"大"!可以做得如此辉煌!着实让人惊讶不已,感慨万端!行知小学的学生有幸!行知小学的老师有幸!当地的父老乡亲有幸!谁都不难看出,二十多年来支撑杨校长从艰辛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的,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种力量就叫——热爱!
    通过学习杨瑞清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经验,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他始终保持对自己心中理想的追求。立大志、做小事,并且真正把小事做深、做精、做透,做到极致,做成大事;特别是他“学会赏识、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坚持、感激、成长”的人生信念,为事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精神,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思想有了新的认识,给我巨大教育和深刻启迪。
    二是他的不断反思。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反思是一种工作态度。对一件事情进行反思,对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反思,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前进途中必有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反思可以升华思想、凝结智慧。读杨瑞清的书,看到他二十多年来坚持记录教育日记,觉着正是他的这种不断的反思,使得他的业务逐渐的精炼,思想不断的成熟,为做好农村教育这一大事的奠定了基础。要成为有效教师,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要善于反思、勤于反思。教师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工作之余,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对教师人生、家庭、学习等诸方面进行思考,用研究的目光来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实践中思考和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在反思中学习,在实践中深化思考,逐渐养成思考与研究的习惯。
    三是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杨瑞清是中国不留级实验班的创始人,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八五”重点课题,并获得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杨瑞清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并且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实行了“优点卡”、“全员管理”等一系列具有创建性的措施。“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赏识每一个学生”是杨先生的时刻高举的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对学生赏识教育,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的思考,作为普通的小学教师,也许微不足道,也许我们对大教育的影响毫无痕迹,但是,有我们千千万万个“杨瑞清”的共同努力,国家的教育一定大有希望,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所有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