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大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对教育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浓浓的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为什么叫“曲”而不是“作”?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创作,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成为一曲一曲的教育乐章,描绘着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三大阶段的成才历程。 这三部著作都是各自独立完整的作品,但它们作为三部曲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通过这本《三部曲》,可以清楚地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以及他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品格。
一、爱是清泉,净化学生纯净的心灵。
看完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在书中说:“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
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试问有谁能够这样将自己的毕生全部奉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有谁能够将别人都认为改变不了的学生变成会爱人、爱生活、充满阳光的孩子?
我不由的想起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
这是一个二年级的班级,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家长的文化水平也较高,因此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的活泼、那么的自信。可是一周后,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儿小刚总是闷闷不乐,脸上有与他这个年龄不相符的凝重。放学后,我跟着他去做了家访,还没到他家门后,他就和我说:“老师,你还是别进去了。”我问:“为什么?家长不在家吗?”“不是。”他欲言又止,我拉起他的手走进了家门。天哪,这是家吗?屋里只有简单的陈设,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还不时的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我见到了小刚的妈妈,一个傻女人,只会说几句简单的话;他的爸爸,一个只能靠拐杖才能走路的男人。一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怪不得,怪不得小刚总是很少微笑,怪不得他总在上课时眼睛出神的望着窗外,怪不得他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来,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有怎样的定力去学习呢?从那一刻起,我决定一定要好好的爱这个学生,让他的脸上也荡漾着童真的微笑。
我开始关注他,上课经常提问他,下课时我和他一起玩儿,放学时他在我办公室写作业,我把每一道他不会的题耐心的讲给他听,下班我就顺路把他送回家。慢慢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什么心里的话都愿意和我说。
可是这一切良好的开端被班里其他的孩子给打乱了。那是语文课上,他们要写一篇关于妈妈的小作文,小刚笔下的妈妈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温柔。可是班里有个了解他家情况的孩子却因为这篇文章在班里嘲笑他,说他根本没有这样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个傻子。这彻底的激怒了小刚,他像疯了的小野兽一样冲向那个男生,很快的俩人厮打起来。我费尽全力将他们俩拉开,没批评任何一个,只是让他们都回到座位上静一静,好好想想自己做的对不对第二天再和我承认错误。
第二天,小刚没有来上学。整节课那个打架的孩子也坐立不安,我知道,这个调皮的孩子本也没有恶意,但是做法欠妥,他也不想伤害小刚啊。为了孩子们今后能好好的相处,我决定趁这个机会把小刚家的情况告诉同学们。其实我也很担心,怕万一孩子们不理解反而会将事情弄得更僵。可是当我把事情说出后,我分明看到了班里孩子们的眼睛湿了,甚至有几个小姑娘还落下了眼泪。那个打架的孩子更是主动上来认错,这是一群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啊!我被他们感动了,于是我又提醒大家以后要多帮助小刚,不要再提他家庭的事,不要让他感觉自己很特殊,要让他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温暖,也和大家一样快乐的成长。下班后我到了小刚家,和他分析了他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并且说班里的同学都热切的盼望他回来上课。第二天,小刚回来上课了,班里的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更强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更浓厚了,而小刚这个原本特殊的孩子也不再特殊,他一天天快乐的长大。后来小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步入中学。令我感动的是尽管已经不教小刚了,但是每天清晨,当我上班路过小刚家门口时,总能看到他的妈妈站在路边,微笑着用并不清晰的口齿跟我打招呼。我知道,虽然他的妈妈精神不太正常,但是我对他儿子的爱,作为母亲的她都能感受的到,每天早上跟我见一面,也是她唯一能向我表示感谢的方法了。我很感动,也很珍惜。
其实,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转变他们最好的方法,不是说教,不是批评,而是爱,用爱去上课,用爱和他们游戏,微笑着听他们的心里话,用关爱帮他们处理矛盾。因为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他们感觉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可以倾诉的朋友,从而产生信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上努力,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虽然我的工作经历还远远达不到大师的经历,我的感悟也没有大师深刻,境界比起大师也不是查了一星半点,可是我对孩子的爱却是和大师一样。我爱我的学生,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努力,一起为胜利而欢庆,一起为失败而痛哭。我愿意做他们人生的启蒙者,把我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启迪全部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我的学生。正如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二、爱是清泉,浇灌学生读书的灵魂
《育人三部曲》中说道:“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同他全部精神生活越能有机地发生联系,阅读时思维过程就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阅读——这是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渊源之一。我向自己提出任务,要教孩子这样进行阅读:让他边读边思索。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进入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书籍越来越多的替代了纸质书本;各种各样的游戏吸引了孩子众多的目光。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阅读中体会乐趣,作为班主任的我让一年级的每一个小朋友从家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放到班级图书角,每天中午午餐后,可以选择一本书进行阅读。起初小孩子不会读书,总是看热闹,翻几页就换一本,这样走马观花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便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看书,我提出几个要求,一,看完这本书要能说出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形象(现象)。这样一来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就要沉下心来,安静的去看,仔细想想讲了什么事情,经常看几页就换书的孩子也能认真地去看了。逐渐的书本吸引了孩子,他们在书中徜徉,在书中品味,下课打闹的现象少了,孩子们都在谈论自己看的书;课堂上孩子们有了书的武装,对一些词语句子的描述越来越完整,时常会引用一些成语、谚语。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我深知读书给孩子们带来的益处,所以经常督促孩子们看书成了我每天必说的话。孩子们亲切的叫我“唐僧”,每天念叨的紧箍咒就是读书、读书。为了让孩子们增加读书的兴趣,我还积极组织讲故事比赛,鼓励孩子把自己看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对于一些口语表达不是很好的孩子,我就组织故事续写,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或者由爸爸妈妈代笔。如此一来,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班级图书也逐渐漂流起来。
只有当一个孩子想把打动自己心灵的东西读给自己的同学们听时,想把自己的情感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时,作品才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为了培养一个人能在精神上独立生活,必须把他引进书的世界。书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明智的教导者。
三、爱是清泉,保护孩子敏感的自尊心
书中说到:“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当读到这里时,我会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否把自己的情绪带到了课堂;是否大声呵斥过他们。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总是一次次的内疚。是大师的一番番话荡涤了我的心灵,是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不禁想到前阵子发生的事情。假期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包水稻种子。让孩子种下并记录水稻的成长,开学把记录的报告上交到学校。一个女孩子没有完成这项作业,也没说明原因,我随即说道,你是不是没有种稻子啊?为什么别的同学都能完成作业就你完不成呢?这时,班里同学议论开了,唧唧碴喳的说着她没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个女孩子脸一下红了,眼泪蓄积在眼眶,结结巴巴的说:“我种了,妈妈放在走廊的过道里,被别人拿走了,妈妈说可能是被别人当成韭菜了。”“韭菜?哈哈”,这下班里更热闹了,这个女孩子无措的坐下,怯怯的看着我。我该怎么办?是对她歉意的笑笑一下带过,还是根本不去搭理进行我下面的工作?
这时我想起了《育人三部曲》中的一段话,“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于是我让全体学生安静之后说道:“她没有说谎,没有编一个水稻的成长报告,她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只是老师希望你以后能好好的照顾好自己的东西,不要让它找不到你。”一句简单的话,是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是对学生心灵的保护,同时化解了其它同学对她不公平的看待。
有了教育名著的指导,我的教育方式在悄悄发生着改变,管理班级的能力在逐渐提升,教师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如今,我与这批孩子也已经相处两年了,小小幼苗正在抽枝发芽。愿在我不断努力学习下,我所任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中快乐的成长,快乐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