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网站首页
基本信息
资讯中心
魅力教学
德育为先
精细管理
今日教师
学生频道
家校连心桥
书香雅苑
信息公开
德育为先
雏鹰起飞
队旗飘飘
明礼诚信
心灵驿站
班主任沙龙
您目前的位置:
德育为先-八大峡
>
明礼诚信-八大峡
>
正文
明理
发表时间:
2011-10-20
阅读次数:
375
《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即所谓的五句话、二十个字中,分解开来,实际包含着十个道德规范,其中有九个规范都是过去已有和常用的,“爱国”、“守法”、“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确实不能说是这次制订《纲要》时新创造出来的。在这十个道德规范中,唯独“明礼”是一个创新的规范,在以往的文献记载和日常使用中,很少见把“明礼”作为正式的道德规范来使用的。仔细掂量,“明礼”作为创新的规范提出来,既是很有意义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是合情合理的,贴切地、简明地综合概括了“礼”的多重含义。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获得这样的美名,首先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格外讲究“隆礼”。这里的“礼”,既是指“礼仪”、“礼节”、“礼貌”,又是讲“礼让”、“中和”、“谦敬”。
从“礼仪”而言,孔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大意是说,君子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慢无礼;端正自己的神色态度,就可以使别人相信;谈话时注意言辞声调,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俗和错误言论。《礼记》上还专门有这样的规定:“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意思是说,进入一个地区,先要问当地的法制禁令;进入一个国家,先要问该国的风俗习惯;进入别人家里,先要问主人有什么忌讳。这些都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讲究“礼仪”、“礼节”、“礼貌”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
从“礼让”而言,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大意是说,人生来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有追求,有追求而无限度就会造成争夺,有争夺就会造成社会混乱,礼的作用,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限度,使人们相互礼让、安分守己,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荀子的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礼治思想的代表,也是“礼让”思想最著名的言论之一。
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正是从讲究“礼仪”和“礼让”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的。而“文明古国”的美名,既是讲中国古代有灿烂的文化,更是强调中国是一个“隆礼重法”,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国度。在这个意义上看,“文明”和“礼仪”、“礼让”是密切相关的。“文明”与粗俗、野蛮相对,而“礼仪”、“礼让”,正是表明人们彼此之间尊重、谦和与体谅的关系,也就如孔子所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今天,在我国公民道德的建设中,提出“明礼”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至少在形式上,是综合、概括了过去的“礼”所涉及的“礼仪”、“礼让”和“文明”的含义。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明礼”不仅是申明、倡明“礼”,而且是注重“礼”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