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老师们一起交流的经典名著是《论语》,《论语》是孔子的经典著作,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始祖。《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特别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我读《论语》的一点感悟:
一、做人: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她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诚信社会”从谁做起?我认为首先就应该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二、学习
《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孔子说:“学了就要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从孔子的话来看,学习是首先被提到并加以重视的事,这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我们作为老师,担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
三、教学
孔子在《论语》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无独有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即使再累也不会觉得;如果不是乐知的人,即使不累也会觉得很无聊。在我们的平日教学中,我们老师有时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孩子是否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时孩子会学的很被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我们的英语教学,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困扰,为什么我的孩子低年级英语很好,到了中高年级,成绩就下滑了,其实低年级内容比较简单,课堂上主要是说说唱唱、做做游戏,大部分孩子都会喜欢英语,但是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提高,孩子之间就出现了差异,有些学生英语成绩就有明显的下滑,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兴趣的缺失,因此孩子在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激发起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要不断引导孩子要持续保持下去,如果孩子保持良好的兴趣的话,他自己就会主动去学,去探索、去提问,而不是被动地学,其实兴趣在很多时候是学习的方向。其实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低年级我们可以通过唱歌、做游戏、儿歌等形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中高年级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结合不同的话题制作海报,创作诗歌等,比如在学习季节时,我就让孩子结合自己喜欢的季节自创小小诗歌,孩子很感兴趣,课堂上配乐朗诵,积极性特别高,在学习感恩节时,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感恩卡送给父母和老师,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良好情感教育。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去激发和引导。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太多这样为学,为人的道理。而作为一名教师,更感觉现代的教学理念与几千年前的儒学经典有着几分神似。通过学习,让我们的头脑里装进了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启发。
《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