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育的开放与坚守

发表时间:2012-01-30 阅读次数:291
    开放应该开放的!这些名校在开放。开放的不仅是他们的精品课堂,开放的不仅是名校名师风采,开放的还有他们的教育精神,他们对社会教育的承担责任意识,对教育公平的身体力行的阐释。因着他们的开放,有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便利的再进修机会,更多的人重温大学情,甚至重圆大学梦,而且是名校梦。也因着他们的开放,让我们重新思索自身,我们的大学何时开放?这种开放,不是简单的推倒校园围墙、向公众开放校园实体空间的开放,而是虚怀若谷的接纳、坦诚交流的开放。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过去在大学里逃课,现在在网上‘淘'课"。网上的"淘课潮"不知能否对国内的知名院校产生冲击力?其实我们不缺学生推崇的好课,不缺乏学生追捧的名师,甚至不缺乏顶尖级的富于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大师,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开放的精神!
    坚守应该坚守的!有人疑问,高端课程都可以在校外、在随处、免费聆听,那么,这些大学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怕大家不再踏进大学之门了吗?他们不怕!因为,他们坚守着应该坚守的--开放精神。开放,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开放,是活力的象征。正如唐王朝向全世界开放的,恰恰是大国盛世的自信的气度。一所名校的精神传统、文化底蕴,你可以通过课堂去感受,却不可以简单地通过课堂来复制。名校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之中,她是充盈在整个校园,体现在每一位师生的身上,流淌在名校的历史中。就像钱学森从著名的麻省理工转到加州理工读博的原因,就是选择了加州理工那种更开放更追求创新的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乐于与人分享他的新观点、新发现。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每一堂课是一种坚守,是各位教授对自己学术的坚守。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输出,首先是一种坚守,甚至是一种带有侵略性的坚守。当我们的学子、公民都轻易地被炫目新鲜的西方文明、智慧结晶吸引过去的时候,特别需要问一句,我们坚守了该坚守的东西了吗?
    我想起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的轶事来。梅曾访问美国,邀请在美国留学的蔡元培相陪。梅先生想坐观光飞机俯视风光,蔡先生也允诺相陪。因当时的飞机技术不过硬,经常出事,要签下生死状才可乘坐的。登机时,梅见到蔡元培脸色有点发白,就劝说道,自己坐过飞机,有经验,而蔡才是第一次,还是别坐了。蔡只是笑了笑,还是登机了。这下,旁边的美国人就闹不懂了。他们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这么不在乎自己的生命。美国人读不懂中国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重然诺轻生命的"信",读不懂中国人坚守了五千年的最核心的文化最厚重的价值观。朝鲜战争中,美国人第一次与中国人正面交手,他们发现完全弄不懂眼前的对手。对手灵动机变的战术、对手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都是他们难以解读的问题。可这样的对手,他们尊重。
    一位国际知名的中国小号手讲述他成才的经历。他是80年代初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大二时,参加一次国际器乐节比赛获了大奖。一位英国著名小号演奏大师专门写信邀请他到英国留学,给予他全额奖学金,还把他收作门下弟子。当他问大师为何将这么好的机会给予一个中国年轻人时,大师说:那次比赛,他首次看到有中国人参赛,他感觉到中国人有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他打了个比方,日本、韩国乐手的演奏,就像穿了一身的西方名牌,有很炫目的技巧。但只是学来的,名牌里面没有自己的东西。而中国乐手的演奏,就像朴素的衣装,没有什么技巧,但是音乐里面有内涵,有不一样的东西。正因为这个"不一样",大师决定帮助他。
    可是,曾经因为文化上的巨大鸿沟、信仰意识上的巨大差异,而被西方人视作"读不懂的东方人",现在是否已经被西方人轻易地解读了呢?我们看着美国大片,用着美国"微软",吃着美式快餐,说着美式英语,甚至使用美式思维方式的时候,是否就会得到西方人的接纳?在开放的时代里,以开放的名义,我们真的就可以轻率地蔑视权威?就可以轻浮地颠覆传统?就可以轻易地篡改经典?就可以轻松地改变信仰吗?
    开放应该开放的!坚守应该坚守的!让我们的教育更多地着力于培养民众的独立思维力,以及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我感谢耶鲁等大学的教授们带来的好课,它使我们的思想发生了震荡;我耳边响起了孩子们诵读《论语》的声音,它使我们的心灵发生了共鸣。诸葛先生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想说:非开放无以广才,非坚守无以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