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耶鲁:虎妈中国揭秘严厉教育模式》的讲座,感触颇多。突然想到,究竟什么是教育呢?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其实,关于“什么是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定义。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为一名教师,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这并非什么咬文嚼字、钻牛角尖。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教育是指对人传授知识、培养才能、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然而,作为一种覆杂的社会现象,教育在理论界并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理解为包含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教育,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教育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途径。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教育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其他人类活动相比,教育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教育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教育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教育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活动。
教育是价值关涉活动,教育改革是人们按照自己价值标准促使教育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过程。好的教育是人们在观念上对理想教育的体现,也是人们教育实践上的目标追求;既有现实的超越性,也有实现的可能性。好的教育不是带情绪化的个性判断,而是代表公共利益的理性抉择。
教育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此照搬别人的理论,带来的只会是实践运用上的“不适症”。我们的教育思想,应该根植于自身的传统与现实。西方的话语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但绝不能作为我们现代教育理念创生的基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一定带来好的教育(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适合于某个时期、地域的合适的教育理论),而是具有最适合的教育思想催生出好的教育实践。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文章中这样告诉我们:
第一、教育依赖于学生对书籍的喜爱。
书籍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读书角是我教学活动中经常搞的活动,前一段时间我在班级内设立了一个小图书角,主要还是想建立书香班级的,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从家里拿来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科普读物,有参考资料,一时间,班级里明显的有了文化的氛围。书籍还是要看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书籍的作用。班上的图书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从小学时就自己建立小藏书箱,这样,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藏书已经就非常可观了,能够达到100到150。在这样多的藏书中学生建立起来的是对书籍的爱,他们离不开书籍,书籍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营养。
第二、教育活动应该是活跃的、新鲜的。
学生教育活动的活跃程度还来源于教师的活跃程度,一个总是给学生灌输旧知识的教师是令学生讨厌的。
在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时应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改革中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的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这是一个警告,也是一个前辈的教诲。作为现在的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智力的发展在学生身上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如果是不活跃的、新鲜的,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不活跃、不新鲜。
第三、教育要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
对学生的教育还应该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不应当是生活在个人的狭窄的小天地。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活动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在这样的一个集体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同时,在这样的集体的教育中学生可能会学会合作、探究等意识,这不正是现在新课程所强调的理念吗!
总之,好的教育实质上是合适的教育,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是具有理想性,同时也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教育,也是恪守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原则的教育,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