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是黄武雄教授对于教育的探索智慧,全书以“孩子为什么去学校?》”、“学校该为孩子们做什么事?”为主线,进行了深入探索。
我在日复一日的陀螺旋转中,忘了这样努力教育学生的出发点是什么?一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永远抵达不了教育最深、最美的教育塔尖。到底为什么?黄武雄先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让孩子们来学校?如果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没有根的浮萍,缺失基点的教育是可怕的,并且祸害一代代可爱的孩子。
黄教授说:让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能够打开经验的世界,并且发展抽象能力。让他们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做一个创造的工作者,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里思考,这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教育得搭建通往普通世界的云梯,让人成为人。
当前的学校教育经验化,套装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窥得知识的骨架,但他们究竟不是知识的血肉。我们要在通识教育和社区大学、通识教育与科学教育如何走出当前的局面,融合套装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特点,去让学习者获得独立思考和主题经验,如何在理性中得到解放,或许还能有些许叛逆的举动呢?黄教授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我敬佩于这种教育思考的胆识和对教育如此执着的情怀。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缺少了什么?思考、情怀,这样的词语迸现在脑海中。
我徜徉在这样的文字间,一次次地问自己,怎样的教育才能启迪人性,发展人,成就人?
在打开学生经验世界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能力,让抽象的概念配合想象力的释放,一层层往上发展,像沿抽象流程草图一步步爬上云梯的顶端,才能鸟瞰世界,才能将遍地花草的瑰丽当作五颜六色的颜料,爬到天际去涂绘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