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断断续续读完台湾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头脑的洗礼,作者将学校教育应做的事归并为两件——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书中,作者提出了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区别?学校要不要存在?这些问题看似显而易见,其实,却最能引发人的深思。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画家马蒂斯一生不断地在画窗外,他自己说:“在我的意识中,窗内窗外已融而为一。”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与个体经验相连、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卢梭曾提出,“教育即生长”,可以说这就是教育的本义。“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我们教育首先要做的也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提供一个有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云霞虹影的彩色世界,让窗内的生活不再单调。
我们的教师呢?或许你不能为学生直接提供一支画笔,一双发现的慧眼,一颗动感的心灵,但是,你可以推开那扇关着的窗,让斑驳的阳光洒进教室,然后,微笑着告诉学生:看,阳光可以照亮阴暗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