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学生话语权在数学课堂中的回归

发表时间:2013-01-16 阅读次数:572
传统课堂教学中话语主体的话语权力特点是:学生失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传统课堂的写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意识更理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并在这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等对各种教育影响进行筛选、加工、吸收。同时由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需要成年人的引导,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更多地是作为加工对象而存在;教师被赋予了绝对权威,凭借其知识优势而滔滔不绝。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老师讲、应付考试和接受评价,少有的发言机会也在老师的控制之下,缺乏自主性,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于这种“你讲——我听”的格局,教师要求得越多、规定得越死,越易接受。自主性被剥夺,话语意识荡然无存。
教师在独白演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以独白的方式进行讲授,课堂交流是“师—→生”单向、封闭式进行的。教师预先按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作了周密的设计:讲什么、怎么讲,提什么问题、学生应该回答什么,这就导致了学生话语权严重缺失,课堂没有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抹杀。
要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即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学生。还,意思为“回、归、归还”。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学习的,老师还必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充满灵性,每天都有新的风景。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不断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更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教师还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三、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数学向来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这句话背后掩盖了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数学思考。过去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这种“挤牙膏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因为学生回答的所谓的“问题”并不具有挑战性。 
  四、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罗杰斯也说过,自由程度愈多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多。“空白时间带”是教师讲授的“空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时间。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实现分层学习,教师可以实现分层指导;学生可以发展个性,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所以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点拨的总时间应控制在一节课的1/3左右,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思考、自己探究、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的“空白时间带”,从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心、动情、动手,这样做无论是对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更在于能力的培养。要解放学生的“口、眼、嘴”,更要让学生在操作、动手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教师成为教学设计中“矛盾的始作俑者”,故意制作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之,把话语权还给学生,需要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