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浅谈读书与教育

发表时间:2013-04-26 阅读次数:301
      从小,最常挂在我们耳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啊,似乎“读书”就是受教育的代名词。而今换了一种角色,我成了教育者,每天手不释卷的就是课本、教参,然而,对于“教育”和“读书”我却又更多了一份感悟。
      陶行知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曾说过:“‘读书’是个通常的说法,大家说惯了,随便地说说也无妨,可是决不能信以为真,看得太死。如果信以为真,看得太死,学生本身大吃起亏自不必说;而且吃亏的范围非常之广,并不夸张地说,简直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古人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书中说的再好,总不过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即使再美那也是别人眼中的美,即使我们读的再精,模仿的再像,那也只能永远屈居他人之后,也只能是拾人牙慧罢了,就如齐白石先生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读死书”“死读书”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孔乙己似的书呆子。
      如果真是如此,把教育仅仅与读书相等同,那我们又谈何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如此,对“教育”二字,我们不得不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先说“教”,“教”字的背后承载的不只是教师更是学生。“教”是一种手段,是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教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知道某几个陌生的名字,教的目的是“做”,让学生学会做事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着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再来说说“育”,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走出校园后,他们将会在社会上独当一面,然而,我们要把这些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和人生中有什么样的作为,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育,育的是人,更深刻的说育的是人的思想和道德,因此“让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正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时间好行为,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为此,陶行知先生提出要真正实现三真正的目的,要是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以身作则,处处为什师表;第二,让学生多接近各方面的先进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