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基本信息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福林课程规划2018.9.25(定稿)

发表时间:2019-12-14阅读次数:309



“和课程学校课程建设规划

青岛福林小学

课程是现代教育实施的载体,伴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多样化发展,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更加完善体现不同学段课程的价值,更加系统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是我们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我校围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和合教育”办学理念,基于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构建、不断完善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课程学校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必须适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青岛福林小学的办学使命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在学生层面,努力让所有学生在福林“和合”文化润泽中逐步形成明礼、和谐、健康、乐学的成长样态,为实现未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奠定基础;在教师层面,努力锻造“和(善)谐向上”的教师团队,让教师因自身教育成就而获得有品质的生活以及受人尊敬的职业认同。

学校在“和合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基于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按“道德、人文、科学、健康、艺术”五大领域,将所有课程重新整合,并将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中努力将“和合教育”的核心价值和课程理念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融为一体,打造并逐步完善“和课程”体系。

二、课程建设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以学生“明礼、和谐、健康、乐学”为价值导向,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功能维度,立足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结构合理、富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通过未来几年的课程目标落实,使学生会表达、会思考、会才艺,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引导教师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进一步强化课程意识,明确自身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角色、职责、任务与作用。打造一支勤钻研、会合作、能奉献,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有较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

三、课程建设的框架体系

依照学科特点,突出学校特色,将原有的学校里的所有课程,包括国家、地方、学校及校本特色课程分类整合后拟定为道德、人文、科学、健康、艺术五大领域。

(一)基础型课程----“和”课程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学科课程着眼于夯实基础、培养习惯,是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学校基于“和合教育”办学理念,在高质量、高标准落实好国家课程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学习特点、需求等,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着力实施。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结合学校的传统文化特色,将“经典诵读”作为国家课程语文学科的校本化实施点。即在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引领下,通过多元的课外阅读、经典诵读、网络享读、亲子共读等语文活动的校本化实施,进一步补充、完善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以提高学科教学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京剧”作为学校传统文化特色项目,有机融入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的日常教学中,通过“京剧进课堂”、京剧特色活动的校本化实施,丰富国家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此外,数学学科的“生活化数学的校本化实施”、英语学科的“绘本阅读的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海洋教育的“海洋研学的校本化实施”等,均是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课程融合与建构。

(二)拓展型课程----“乐”课程

“乐”课程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及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课程。旨在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力,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提高修养,激励自信。

“乐”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社团三种形式。其中,“必修课”分为面向全体和面向各年级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选修课”按学段分为一、二年级的“乐趣”课程;三、四年级“乐享”课程和五、六年级的“乐思”三级课程,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家长在学校企业号“抢课”的形式,利用每周四下午的选修课时间进行自主选修的。面向有特长的学生所开设的社团课程,旨在提高、促进学生特色发展的课程。主要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传统类(京剧)等课程。

(三)探究型课程----“海”课程

“海”课程即以海洋特色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活动课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校级、班级组织的各种海洋教育、海洋实践活动、海洋主题研究性学习以及与海洋科研院所开展的专家讲座、海洋基地参观、动手实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从小知海、学海、爱海,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落实海洋特色教育。

(四)实践及德育课程----“纳”课程

以德育主题活动、传统节日、校园文化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班队会活动、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为学习领域,整合各学科,突出实践性,逐步推进,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附:学校课程建设框架图)

四、课程实施的程序及要求

(一)确立选修课内容

1.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出台学校课程总体思路。

2.发挥教师的优势,填报精品课程申请表,学校审批。

3.借助家长资源。对专业性强的家长进行聘请,走进课堂,进行专业引领。

4.整合社会资源。聘请专业老师进课堂,扎实专业技能。

5.确立选修课内容,通过学校微信企业号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和家长及时选课。

(二)学生选课要求

1.参与人员。1-6年级全校学生全员参与。

2.家校联动。学生选择有学生、家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学校老师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每学期选择其一,保证每学期不重复选择。

3.服从协调。由学校企业号,依据学生的选课进行统计、分班。对于超人数的课程,学校将进行协调,班主任协助,学生应服从调整。

(三)选课实施

1.学生在每学年开学第一周进行网上选课。教师及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选课宣传和指导,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选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选修课程。

2.凡经批准选修的课程不能随便退、改选。如遇特殊情况一定要退,由班主任告知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调整。调整应服从学校的安排,改、补工作应在开学前两周内完成。

五、课程评价

(一)教师评价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研发校本课程,每学期经学校审核通过的精品课程,即确定为选修课内容,由研发教师任教。学校将选修课课时作为教师工作量计入,纳入教师的教学月量化考核。学校课程的课程计划、教案及常态课堂教学每月进行检查,纳入学年教师考核。根据教师学校课程研发、实施的效果,作为学教师评优评先依据之一。

(二)学生评价

“和乐海纳”课程评价强调激励,坚持多元,促进自主发展。建立定量与定性、互评与自评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相辅相成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按时上课、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参与讨论、与同学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终结性评价包括分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评价主要采用《福娃课程评价手册》,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将学生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等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每门课程成绩突出的同学,优先参加学校的各项选拔,并优先推荐。

六、课程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研究,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申报校本课程的审批、常规管理、特色课程的认定等工作。成员构成:校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校外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

常规管理由学校课程分管干部负责,教师为开发主体。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反馈、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校本课程的开课质量。

(二)制度保障

1.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制定《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教代会讨论通过。

2.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确定课程开发项目,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向“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申报下学期选修课程,提交《学校课程申报表》以及课程纲要的,以便审批。

3.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初审,并提出意见。通过审核后,全校公示。

4.开学第一周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选课,选课后教师必须如期开课,不得无故废止课程或随意更改既定课程内容计划。

5.开发校本课程并通过课程评审的,执教教师计入工作量。年末评选优秀校本课程,给予奖励。

6.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7.每学年学校对选修课程进行调研,并根据学生兴趣、参与率及家长的反馈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每学年必须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逐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