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5-02-27 阅读次数:276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他的教育理论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验证,仍然放射着光辉。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他的《育人三部曲》,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对教师的品格要求让我不断审视自身。他指出“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我们经常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教师又何尝不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呢?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尊重他人,学生向我们问好时,我们是不是微笑回应了呢?我们要求学生讲究卫生,我们看到地上有纸花时是不是能弯腰捡起呢?我们要求学生集会时遵守纪律,我们是不是能保持安静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师在学生眼里是最神圣的榜样,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模仿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因此,做好学生的榜样是一名教师的必备素养。
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深深地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 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试想,当孩子们身心愉悦的时候,学习便一定会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的。
      与现在许多老师、父母关注孩子的成绩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成绩和分数的关注是从另一些细节开始的。孩子们的饮食与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充分的营养和休息?孩子们有没有时间户外运动和游戏,他们的身体状态如何?孩子们有没有阅读和听故事的时间,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否充盈?孩子们有没有时间涂鸦作画、欣赏音乐,他们的情感生活是否丰富?孩子们有没有朋友交往,有没有与别人相处的敏感,孩子们的自我感觉如何,他们能不能接纳和欣赏自己?“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厚厚的一部书,沉甸甸的感受,不是一页两页纸所能写得尽的,说得清的,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