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中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的10项信息化教学技能》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7-08-29 阅读次数:272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学育人的地方,许多学校也不断引进网络,多媒体平台等教学设备。身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我既为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的投入使用而开心,同时也为如何充分利用其更好地开展教学而担忧。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李凤来、马东元主编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的 10项信息化教学技能》一书。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这本书是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趋势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精选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10项信息化教学技能,编写了10个专题,主要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收集,音频和视频文件的编辑,利用网盘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应用,图像的编辑,思维导图的制作与应用,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利用维基创建在线协作学习平台,利用电子表格统计数据,在线问卷调查。

这本书以教师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专题,每个专题通过情境导入、学习活动、应用拓展三个环节,力图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方法的实践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其中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我想: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整合,这包括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整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互动的整合。寻求共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