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结合学校《2016-2020五年发展规划》及“真与美”办学特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师生发展为核心,遵循规律,面向全体,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特色,挖掘资源,给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新平台。规范学校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前提下,优化育人模式,加大课程整合,丰富课程内涵和外延,创新教学形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深化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科学规划课程改革的深化路径,促进育人目标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育品质提升。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重点突破。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把握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重点领域,聚焦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深化课改的评价保障机制建设等关键环节,集中攻关,重点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具有“真与美”学校特色文化引领下的育人模式。
3.统筹推进。充分开发和调度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开放管理机制,统筹安排课程改革各环节,鼓励引领广大教师积极自觉参与课改,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实现全科、全程、全员育人。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运用学校课程实现对国家有关课程教学的全面拓展;在拓展中形成研究问题,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构建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拓展,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达到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总结课程改革良好经验,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推广典型成果和成功做法。以此为基础,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因校制宜深化课改,科学建构课程,培育学校课程特色,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保护和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特长,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三、实施目标
1.立足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结合学校“真与美”办学特色,构建符合规律、多元融合、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真与美品质课程”体系。锻造具有课程领导力与实施力的教师队伍,培育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真与美课堂”,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育人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身心健康、学养扎实、兴趣广泛,特长突出,具有民族精神、良好习惯、文明素养、时代责任、国际视野的现代合格公民。
2.构建深化课程改革“四维体系”,即以生为本、彰显育人理念和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师为本、服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支持体系;以校为本,促进开放办学和内涵发展的课程实施与保障体系;以人为本,激励课程实施和提升课程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
3.打造精品学校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课程实施监督、调控,保证课程实施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总目标保持一致,促进我校教育水平继续提高。让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让教师学会反思、大胆创新,成为实践研究者。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整合互动。
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指标,依据学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立足学校育人目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完善课程结构,体现基础性、融合性、实践性、多样性、选择性,推进课程的整合、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探索,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建设推进模式和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学校与专业俱乐部签订合作教学合同,聘请专业教师在体育课中开展旱地冰球、游泳、击剑、足球、篮球等课程,专业教练与学校体育教师一起,依据学生兴趣、体能情况、技术水平,实施选项分层教学,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兴趣得到体能的发展。拓展美术课教学内容,增加面塑、衍纸、陶艺、伞花、三D太空泥、澳洲毛梗贴画、扇画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动手实践中感受美、展示美。在“真与美” 办学特色的引领下,让学校的每个课堂都成为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
(2)地方课程精品化。
进一步落实青岛市地方课程《蓝色家园—海洋教育》,通过培养师资、拓展资源、课例推广、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切实打造精品化的海洋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海洋教育资源,与专业机构签订教学服务合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全力打造海洋教育学科教师团队。由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开展海洋专题教育的研究,将海洋教育与语文、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有机渗透,引领教师在各个学科中积极梳理、挖掘与海洋有关的单元知识点。利用海洋长廊、海洋手绘墙、触摸一体机、图书室、阅览室等教育资源,开展 “海之诗”“海之颂”“海之谜”等学科拓展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创作、小课题研究,知识竞赛等形式内化海洋课程。
(3)学校课程特色化。
继续深化《书香雅苑》《民族鼓乐》《剪纸》《葫芦丝》等学校课程。1-6年级每周一节《书香雅苑》课,开展以《书香雅苑》为主的诵读经典活动。引领学生品味阅读、牵手智慧、丰富思想、浸润心灵,师生在学校课程中做“快乐读书人”。充分挖掘艺术组教师的潜能,在一二年级开设“葫芦丝”学校课程,在3-4年级开设“民族鼓乐”学校课程,在5-6年级开展年“行进鼓乐”课程,提高艺术的普及力度,使每一个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并且与专业培训学校合作,开展古琴、古筝、剪纸、版画等选修学校课程,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展示“真与美”。
以学校课程《书香雅苑》为抓手,推广“高效阅读”成果,引入阅读素养培养的资源,营造读书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开展“图书馆课程”研究,通过开设阅读课,开展阅读课程的研究,组织分级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
2.课程实施灵活多样。
在不增加周教学时间总量的情况下,根据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等方式,普及开展自主选课学习日,探索基于因材施教原理的分层走班,依据学校、学生实际,关注特长、特需,实行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期课程安排表”、“月课程安排表”、“周课程表”,探索“一生一课表”,统筹突出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体育分层选项教学。3-6年级全面实施体育分层选项教学。学校根据师资、场地、器材情况,开设足球、篮球、旱地冰球、排球等项目。每个级部学生同时开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和老师进行学习,发展体能。
(2)选课走班。
每周四下午3:15-3:50 开展全校学生选课走班,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设计艺术、体育、动手实践、学科拓展、梦想课程等15-20门选修课,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开展网上选课,走班授课,让所有的学生走进多元课程,培养兴趣,提升素养。
(3)尝试开展不同学科教师多人授课,同步课堂视频授课等形式,让课程实施的形式更加灵活、开放。
3.课程资源丰富多元。
在不增加周教学时间总量的情况下,根据课程特点、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社区资源、学区资源、学校资源,调动发挥专家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共享应用信息化资源,切实提升课程品质。
(1)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未成年人“社会课堂”,研究、开发社会实践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深化“开学第一课”活动,鼓励家务劳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2)科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文件要求,结合课程实施过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争创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加入学区衔接课程。结合学区制建设,立足初小衔接专题,做好幼小衔接“始业课程”研究与实施。
(4)依托外教资源,继续在1-6年级学生开设英语外教课,增设外教社团活动课、英语阅读与演讲课,采用小班化的方式,提升外教课程质量。
5.课程评价创新。
依托“兰尺魔法棒”,伴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等,开展师评、生评、家长评、社区评等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等多元评价方式。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