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的情怀塑“美”的未来|《青岛日报》做八大峡小学校长专访[原文转载]
转载自:《青岛日报》2018年10月8日第4版 《青岛教育》专栏 记者:王沐源
560名学生,42名教师,八大峡小学人员不算多,在市南学校中却占据了4个“最”字——距离大海仅有10米之遥的她环境最优美,空气最清新,生均占地面积最大,从校龄来看又是最年轻的学校之一。这是校长邱琳总结出来的,她坚信“环境育人”,自去年调任八大峡小学以来,她与全校老师达成了共识——在这样的广阔天地、活力之所,一定大有可为。
轰轰烈烈抓特色,扎扎实实抓教学
“做真与美的教育,育真与美的未来”,在继承学校原有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邱琳与老师们对育人目标和发展愿景做了新的定位——依海而建的八大峡小学,要培养心胸开阔、体魄强健、志向远大、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海”式少年;师生齐心,不仅要让学校成为市南西部教育的一颗明珠,还要让学校朝着“青岛特色、齐鲁一流、全国知名、国际接轨”的方向去迈进。
也曾有人质疑,八大峡小学并没有“名校光环”,把目标定这么高,未免不切实际。但邱琳说,目标高是对的,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办学就是要志存高远并为之不懈奋斗。
轰轰烈烈抓特色、扎扎实实抓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提升教育质量,邱琳将学校工作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指学校将德育、美育、体育、海育、合育等特色活动有机整合,安排在整个学年中。学校设立了“两季”“五节”,每年1-3月为传统文化活动季,每年7-9月为读书季;“五节”则是四月体育节、五月艺术节、十月科技节、十一月诚信节、十二月教学节。暗线是指教研科研、备课上课、作业实践等教学常态管理以及学生的习惯、礼仪养成,强调严谨细致、循规成范。“一明一暗,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品质发展。”邱琳说。
师生精气神更足,家长满意度更高
这样一明一暗推进学校工作,许多变化正在发生。
作为全国体育工作示范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体育和美育是八大峡小学传统强项,邱琳以此为抓手,搭建更多平台,让师生有更多出彩机会。今年七月,学校组建不久的行进管乐团在市南国际管乐艺术周展演中取得二等奖;前不久,学校篮球队代表青岛市赴京参加大华北地区比赛;近日,五年级二班的民族鼓乐荣获市南区班级器乐比赛一等奖,还将代表市南区参加市级比赛……今年小升初,毕业班总计58个孩子,有9个孩子通过艺术或体育特长迈入7中、59中校门,从这个比例中,人们对八大峡小学美育体育的普及效果可窥一斑。
作为离海最近的学校,八大峡小学的海洋国防教育已成为一大特色。学校架构三级课程立交桥,在国家课程中挖掘海洋教育相关内容,在地方课程中实施特色鲜明、实效性强的《海式少年品格培养》STEAM研学周课程,在校本课程中开发编印《海况观察课》和《海洋气象课》特色教材。
在教学管理中,学校通过合理设置评价导向,激发教师积极性,教学成绩出现较大飞跃。学校还在校本课程中创造性地设置了“百花课程”“水滴课程”和“闪电课程”,让教育教学更加灵动有效,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获得更多成长。
种种成果下,师生的精气神和自信心得到很大提振。在今年的社会化评价中,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很是喜人,一年级新生的生源结构也发生了“翻转性”变化——以前学校的新市民子女比例超过2/3,而今年一年级有2/3的学生是辖区内户籍儿童,更多居民相信孩子在这里会有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