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岛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批准号 QJK135C079
课 题 名 称 “互联网+”与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邱 琳
所 在 单 位 青岛八大峡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7.3.16
青岛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17年2月
一、 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2017年3月16日,青岛八大峡小学“十三五”青岛市课题开题会在学校pad实验教室如期举行。本次开题会由刘文主任主持,全校干部教师积极参与,邀请的评议专家是青岛市教科所研究员杨英博士。
二、开题报告
(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一、课题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极力推进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召开了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互联网 + ”迅速发展,标志着教育正在走向大数据时代, 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教育的引领作用,建构“互联网 + 教育”的深度融合平台,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015年10月27日,《青岛市“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年)》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培育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合作学习”。
我校在2013年被评为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借助市南区教体局配备的云教育系统设备,开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的相关研究,并参与了由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改实验区课题‘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同年被评为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学校现有四间云教室和两个综合展示教室,在三至六年级各配备一个pad实验班,配备服务器、无线网络、平板电脑等设备和云课堂软件系统。
在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相融合的实践中,我校干部和教师们深刻感受到,由于授课平台和教育软件的不完善、网络资源繁多且不适用、自身驾驭技术与策略运用的能力有限,使得准备一节pad这样的实验课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较以往多出几倍,却未必能超过传统教学的效果,成为很大的负担;而学生虽然对新媒体技术颇感兴趣,但是往往是出于“好玩”的目的,一控制不当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开小差”,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的效果不明显;同时,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老师们焦虑的问题,如:传统的作业,学生在纸(作业本、练习册、试卷等)上写,教师收上来集体批阅,批完后发下去改错再批,具有单向性、滞后性;传统的作业,学生回家后或写、或读,一般由家长监督,或无人监管,朗读、阅读、查阅资料这样的作业,教师很难一一落实,无法测评监控;传统的作业,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作业,层次不分明,个性不突出,作业的“观众”仅有自己和老师而已,呈现被动、应付、单一的特点;传统的复习,教师反复讲学生仍出错,教师一不讲学生乐逍遥……这些问题依然没有改观。因此,虽然“互联网+”教育具有个性化、超越时空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多元性等多种优势,但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中远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有的一线教师会视为“鸡肋”和负担。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融合”在词典上的解释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深度融合”在概念上有程度更加深入的意思。“互联网+”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即:在新媒体、新技术的环境下,传统的学科教学在教与学的方式、作业形式、评价模式等多方面做出的改变,并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力求体现先进性和现实性有机结合,科学性与操作性融会一体,新颖性与实用性和谐统一,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理论价值:从理论上看,该研究是在“互联网+”的前提下小学不同学科探讨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感,从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有效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1)从实践角度看,本课题聚焦时代发展与教学改革的矛盾点,针对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使“互联网+”的优势能够真正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并能够比较简便地应用于学科教学,改变传统单向的、被动的课堂,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授课、作业、评价等多方面实现多维、多元、多向互动,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式转变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通过研究实践,将原本让学生沉迷其中、玩不释手的手机pad等工具,变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探究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从教师成长看,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早在1996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就提出,到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联通,在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ASA)等多方支持下,美国教育战略咨询机构 GreavesGroup 和 Hayes Connection 先后完成了两次数字校园报告 (America's Digital School 2006 Report 和America's Digital School 2008 Report)。报告中明确提出学校数字化试验、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学生移动设备趋势以及互联网带宽危机引发的“教育快餐化肤浅化”“师生关系淡漠疏远”的新问题。
2006 年,新西兰教育部出台了 《成为 21 世纪的学习者—— — 学校数字化学习行动计划( 2006- 2010 )》(Enabling the 21stCentury Learner - e- Learning Action Plan forSchools 2006- 2010)。该计划中提到:数字化学习与有效教学。重点关注教师专业能力、领导力、学习资源和课程材料。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面,教师有信心,有能力整合数字化学习到专业实践中;在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料方面,学校中广泛应用在线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支持学习和教学。
2.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张景中在2010年发表的《教育技术研究要深入学科》,针对教育软件的开发与有效使用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进行研究, 向深入学科迈出可喜的步伐。当教育技术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深入学科时,从实实在在的工作做起,那么就有很多东西可以研究。 有了扎实的工作基础,自然就能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提炼出新理论,再指导实践发展。 如此循环,教育技术学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信息技术只有深入学科,服务于教育,才
能发现需求,满足需求。传统教育的优秀做法如能借助信息技术而发扬光大,教育技术则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智能感知技术在中小学作业减负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在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小学学科教育资源的共享;把基于“经验”的教研转变为基于“数据分析”的教研,把基于“传统课堂的研究”转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整合的研究”,通过互联网探索多元化作业训练和评价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评价的能力,提升作业质量和评改效益,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15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赵国庆副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指出:“互联网+”将带来“旧教育生态的毁灭,新教育生态的重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胡乐乐在《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指出“互联网+”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突破时空限制”“个性化”“教育模式更多元”“教育生态更多样”四大机遇,和“教育肤浅化、快餐化”“师生同学关系淡漠疏远”“高校倒闭、重组、改造、升级”“高等教育被技术控制甚至奴役”等四大挑战。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忠华,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中指出,互联网像点石成金的魔杖一样,不管“加”上什么,都会发生神奇的微妙的变化。“互联网+”给教育发展会带来“教育资源丰富化、全球化、共享化”“校园、课程、考试、评价多媒体化”“真正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加快终身教育的实现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等机遇,同时也面临“服务能力与监管能力”“开发并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师生角色与信息技术素养”“传统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良好道德情感”等各种挑战。
纵观国内外,对于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也已经被广泛使用,单向的电脑、网络、软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也已经被大多数教育者接受、认可和使用,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已有的实践研究对传统教学的改变并不明显,无法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在2015年被正式提出后,在专家学者层面对其优势与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学科教学,特别是小学学科教学的实践。如何让“互联网+”真正为小学学科教学服务,发挥其优势,在便于教师应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实现交互式、探究式、个性化的学习,以即时、多元的学习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从而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五、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1)“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整体构架,开发建设基于学校实际的网络平台、应用软件、评价系统等,为学科教学、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保障。
(2)教师层面: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互联网+”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设计一系列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课例、作业练习,制作课件、微课,开发并使用多种教学软件,勤于总结,通过案例、论文和资料库的形式,推广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3)学生层面:学生逐步了解如何正确应用pad、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探究、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学会甄别优劣、梳理信息,提高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教学中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能力。
(4)教学评价方面:形成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作业成果的展示、学习评价的多元互动、学习反馈的超时空即时性,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促进剂,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轨迹,让评价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服务。
(二)研究内容
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学生智力发展的科学规律,小学各学科教学进行教与学方式、作业练习、互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受益。
1.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有效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教学软件、微课等资源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
(1)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加强教材和学情分析,列出适合翻转课堂学习的教学内容列表,梳理“课前翻转”“课上翻转”“课后翻转”的类型,通过作业单的设计、微课等形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开放探究式课堂研究:结合课例,开展开放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研究质疑中获得知识。
(3)交互式课堂学习研究:通过pad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实现课堂是问题的多维互动,多用于复习课、竞赛课等课堂教学形式。
(4)个性化学习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让学生的分层学习更有实效,练习的多样、平台推送答案实现即时评价,让孩子们达成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成为可能。
教师通过研究实践,撰写案例、论文,探索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收集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微课、教学工具软件等资源,进行推广;加强培训与指导,减轻大部分老师的应用困难。
2.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在有指导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手机、pad、电脑等信息设备作为“学习工具”的价值。
(2)用好这些学习工具,实现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甚至自适应学习的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3.加强作业与评价的研究:
(1)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作业方式的研究,进行网上作业、互动展示作业、随堂练习设计等作业改革,用好错题集,让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情况、乐于主动完成的事情,同时能够将学生的作业和大家互动评价学习过程记录下来。
(2)改变作业评改方式,研究作业评改和错题收集的策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依托“互联网+”加强学生学习评价、品行评价的研究,让评价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三)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拟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访谈调研法等,力求“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从而使研究的结论真实有效。
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本课题最有效的方法。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学校层面根据研究和教师需求建立网络资源平台,并带领研究教师在“互联网+”与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的已有理论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开展调研、问卷、中期研讨会等,在学科教学的现实情境中加强反思性探索,从而解决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学习评价研究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行动研究前,学校将在广大干部教师中开展访谈调研,了解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的实际需求,找准实际问题,从而让研究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并在研究前和研究后辅之以“问卷研究法”,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对教师、学生进行前测留下原始数据,为行动研究提供数据的资料。
研究中还会采用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前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做充分的调查分析,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在研究中通过文献补充自己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在先进理论和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让研究的价值得以更好的体现。
(四)研究过程
● 前期研究阶段(2016.5-2016.6)
(1)深入调研教师对课题的认知基础和认同程度,了解教师需求和困惑,调查学生目前学习的现状,了解‘互联网+’与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2)进行文献综述,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3)设计问卷,进行研究前测,分析教师运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参与积极性;分析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态度和应用情况、学习主动性、自适应学习的能力;分析传统状态下教师、学生对自己教与学方式、效率的满意程度。
● 组建课题组阶段(2016.6-2016.7)
成立课题攻关小组;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科研骨干成员培训会,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研究子课题,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 具体研究阶段(2016.9-2018.7)
2016年9月-2017年7月:研究的第一阶段
(1)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子课题,进行学科教学实验,设计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课例、作业练习,制作课件、微课,开发并使用多种教学软件,反思自己的实验效果,积累实践经验。
(2)学校进行多方论证洽谈,拿出网络平台设计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进度表,建设基础平台。基本建成互动评价系统。
(3)召开阶段小结交流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与经验交流的方式,对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2017年9月-2018年7月:研究的第二阶段
(1)总结第一阶段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中测,继续加强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的情况,学习先进经验,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教师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有一定成效,在区域范围内执教研究课、公开课,并总结优秀案例、经验,撰写论文交流推广。
(3)丰富学校网络平台的资源等,研究、形成教学课例案例库、作业练习集、课件、微课资源库,为学科教学、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保障。
(4)学生能够掌握正确应用pad、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网络自控能力、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明显提高。
(5)作业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学生学习兴趣较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学校评价系统比较完善,能够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够进行多元互动评价,体现学习反馈的超时空性即时性,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服务。
● 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18.9-2019.5)
完成整个研究任务,进行研究后测,将教师运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参与积极性;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态度和应用情况、学习主动性、自适应学习的能力;传统状态下教师、学生对自己教与学方式、效率的满意程度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获得研究效果的结论。
建成网络平台和资源库,反思实验过程,形成实验报告,评审、鉴定、结题。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三、专家意见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该课题选题新颖,在互联网+背景下,抓住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学,研究学科教学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而催生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这一点上看,是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这也能反映出八大峡小学敢于创新实验的魄力。从研究实施看,采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的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分步骤进行。与其说是一个学术研究,不如看成学校以此为契机进行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验,以此推动课程改革,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该研究有技术支持、研究团队和工作组织来保障,具备开展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条件。
但正因为课题具有开创性,也就意味着课题实施或者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建议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关于互联网与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这几个环节。这四个部分最见功底的,也是最研究成败的关键是各个学科教学目标的重新考量,教学内容的整合,怎么体现出互联网与其融合,这需要不断研磨。课题申报书里面提到关于教学实施和评价的环节,仍可以细致化。比如,作业环节,围绕着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的环节,教师选择哪些题入作业库,是否进行难度分层,学生作业后的反馈结果如何使用?等诸多细致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思考。怎样形成教学环,环与环之间如何衔接?信息技术的特征如何体现出来,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怎样的新形态?三年时间要攻破这些问题的确有些困难,建议还是从整体上考虑,持续研究。
评议专家组签名
四、所在单位意见
所在单位盖章
五、区市级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区市科研部门或教育(体)局盖章
六、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盖章
请将此报告及有关实证性图片资料及时上传至“青岛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平台”(http://27.221.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