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写出的文章硬绷绷的,一点个性、一点儿感情也没有。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生活内容贫乏,自然思路闭塞,无法在纸上制造一个璀璨的世界。鉴于此,除了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计划利用课外的时间,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出斗室以外,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学习从生活中、从读书中掇取习作的素材、技巧。
一 博览群书,启迪灵感,开阔视野,增强原创力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计划的第一步,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书籍中积聚写作的技巧。
江泽民主席说:“中国的古典是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的确,中国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上自远古,下至明清,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屈原、李白、杜旉、陆游等无一不是忧国忧民之人,他们诗文中的喜怒哀乐,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而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文中尽显山水、人情之美。因此每周一、三、五下午课前10分钟是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时间。这段时间,教古诗的是学生,学古诗的是老师和学生。每位学生按座次轮流进行,提前作好准备,帮助同学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及写作背景。课外拿出15分钟诵读古诗文,一个月组织一次“背诗大王”擂台赛,办诗文手抄报,贴在“美的天地”里,供同学们欣赏。为了不给同学增加负担,关于古诗的篇目和数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选择,在班级里形成一股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在诵读古典诗文中,学生感受到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启迪了灵感,增强了原创力,文化底蕴得到了加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其爱子写信时,不忘提醒儿子多读好书: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是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就内容而言:任何一本中外名著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的真善美的展现,对人的灵魂有着永远的震撼力;就形式而言,每一本中外名著也都展现出一种令人心怡的艺术美,即名著以美的形式展现出真善美的内在美。所以,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名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从以下几步入手:
1.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其生平,作品产生的历史影响。
2. 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分析某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3. 指名朗读,学生分组交流心得。
4. 做好读书笔记。
课堂上教师指导阅读,课堂外独立进行阅读:自己查阅作者、作品的资料,将自己认
为最美最好的文章或段落准备好,在活动课上读给同学听,教师帮他们录下来,再放给他们自己听。每月安排一次读书演讲活动。每周三、四早课前15分钟,让学生们自由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教师做适当点拨。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学生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学习了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了解了作者的观察思维方式,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
仿写作文是训练学生习作的第一步,特别是仿写同龄人的作文效果更大。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并背诵优秀作文也是必要的。让学生运用已应有的知识分析文章的内容、中心及写作的方法,从而化为己有。
阅读文学类的书籍之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领域的书籍,扩充知识范围,真正作到博览群书,汲取力量。
中华古典诗文和古今中外名著内涵丰富,学生可能对所背的诗文、所读的文章不甚理解,但这些名篇佳作将牢牢刻在记忆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与芬芳,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品位。
二、走出斗室,深入生活,积累材料,让学生轻松作文
创作不是躲在斗室里和文字苦苦地纠缠不清,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小学生作文内容大体上以记人叙事为主。因此,让学生走出斗室,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关心多彩的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思考,累积习作材料,使其轻松下笔。
记得新加坡华语美文作家尤今女士在《象牙塔外的世界》一文中,介绍了她带领学生进行作文的计划:立体母亲、古老行业、描绘景致、菜市小贩,无一不形象鲜明、生动独特。
实际上,尤今女士就是将学生放入生活中,让学生走到社会上,体验生活,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作文材料无处不在,只要眼睛亮,就能撷取到明珠。为此,教师不妨设计以下几项活动。
1. 立体人物 跃然纸上
现代家庭中,孩子往往成为成人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眼中有自己,心中念自己,余外他人皆视若无睹,这样的孩子写出的人物形象必定模糊不清。因此,我让他们回家观察一个与自己天天见面,生活在一起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爸爸、妈妈,可以是爷爷、奶奶,也可以是姥姥、姥爷,也可以是其他人。要抓住这个人物的特点……结果两周后学生写出的人物真可谓形象百态,各有各的特色。活在作文里的各色人等,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尽管措词造句还有许多不符理想之处。有的形象虽然不美丽,可是却是真真实实的,没有经过虚伪的矫饰的。写作的第一要诀在于真实,在于自然,他们掌握了。
2. 平凡小事,精彩纷呈。
现在的学生成长于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环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为他们做好,生活经历几近于零。他们写出的事件或空洞无味,或如流水帐一般,或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如《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在小学的低、中、高阶段都出现过,只不过形式不同,要求不同。学生写过多次,但效果不好。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又安排了这样的习作内容,学生要想写好,必须亲自经历过。所以老师可提前两周放题,让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生活:到菜市场买东西,讨价还价;进厨房,自给自足,填饱肚子;到社区,为民众服务……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两周后学生笔下的事情就会有较大的改观,最起码,事情是真实的,感情是真实的。
在生活的海洋里涵游一番的学生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另一个层面,会有新的认识,他们写出的作文必定会充满真情实感。
3.优美景物,精描细绘。
小学教材中有要求写景、写物的作文。一般来说,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写景文好,原因就在于学生不去现场看,只躲在室内单凭想象而写,或找篇写景作文抄录下来。心中无景而以笔写景,景怎会感动人心?
其实在青岛,值得写的景点太多了,包括:栈桥、鲁迅公园、海水浴场、崂山、将军楼等等,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个性,写的人必须明确地抓住这个特性来加以发挥。要抓住这特性,必须有“三顾茅庐”的精神,重复回返同样的地方去溜达,去体会,去感受。
写景文要写得出色,另一个要决是:必须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山与水是千年不变的,但是写景的人却年年有变,要在许许多多同类的文章当中脱颖而出,必须有新的养分,新的素材。如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它的变化正反映了青岛的发展变化,抒写栈桥者倘若把所有的着墨点都放在海水和桥上,写成的栈桥将和缺乏水分的海绵一样,干巴巴的,没感情。
所以告诉学生,如果你要写景,一定要先去了解它,到图书馆、查报纸或上网去翻看、搜寻、记录所写景点的历史,然后肯花时间去逛,肯花心思去看,肯花心眼去欣赏。
学生虽然还不能将死板的资料和实地的观察灵活地配搭成文,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学会如何通过平淡无奇的表面现象而深深地发掘事物内在的特质。
走出斗室,不要再把学生禁锢在方寸之间,让孩子舒展想象的翅膀,在实践中积累素材,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要使学生想说、敢说自己的心里话,并且有东西可说,教师除了要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还要指引同学们广泛读书,走入社会,深入生活。久而久之,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了,习作的兴趣就会浓厚而持久,就会把作文当做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就会写有个性的文章,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他们良好的作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