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颁布、 “双减”政策落地,对我们的教学研究、育人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学期我校以市南区教育中心工作要点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积极学习《2022年新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学科分管干部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任务
1.加强课程改革与研究力度。不断深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落实学校课程评价改革。
2.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新课程标准为先导,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实践新课程标准。
3.深化悦动智慧课堂的研究。依托学校已经立项的“十四五”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4.继续开展课堂评价调研活动。通过评估调研肯定教师课堂教学亮点,发现不足,反思调整,促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5.加强教学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主要工作
课程建设方面
基于“一体两翼”的课程建设发展策略,通过三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创编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探索全新评价体系,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需求。
(一)多元融合“智慧探究”,强化课程协同育人
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化教学,遵循逆向教学设计原理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建构探究性主题,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和综合性作业。一是成立“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组,开展跨学科教学指南、理论框架、实践模型等相关理论研究,从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内容出发,在学科与学科间、学科与生活间探寻关联,生成探究主题,确立探究目标;二是研制典型案例,组织“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组教师选点实施,开展“梳理课程标准,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提炼探究主题,确立探究目标——聚焦探究目标,设计驱动性任务——开展持续的教学评活动——综合评估,外显学生成果”五步研究;三是调整课程结构,通过“三个一”,即每月一次的跨学科研讨、每学期一次的跨学科学习实施、每学期一次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评价保障实施落地。
(二)多轨并行“以海育人”,推进海洋课程构建与实施
推进海洋教育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有机融合,以“实验+实践”、“线上+线下” 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知海、爱海、探海。一是推进自主研发的《守卫蓝色家园》和《海洋STEM》特色海洋课程,用好区域创编的区本教材《海洋教育课程汇》,将海洋教育与创客教育、社会实践、项目式学习有机结合,形成“海洋+多学科”的融合课程。二是走实拓展课程,携手学校海洋教育联盟合作基地,有效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补充更新海洋教育智库,搭建中小学生与海洋科学家互动交流的平台,建立“学生海洋研学团小讲师团队”,开展“学生海洋小讲师进校园”、“海洋科技大讲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通过开设学生海洋大讲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在家委会的助力下,组织开展基地打卡游与网上研学游,全面推进“以海育人” 海洋研学实践项目;三是探索海洋课程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成果全面评价学生,构建学校海洋教育特色品牌。
(三)多线推进“创编未来”,深化人工智能课程建设
以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基础,通过“课程与社团”双轨并行、“普及与培优”双向提升的实施路径,建立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一是结合新课程标准继续开展人工智能体验研究,继续创编、修订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知识的了解;二是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实验,将人工智能知识落实到STEM各个学科领域中,培养学生编程和创新思维;三是以赛促学,组织开展区域学生竞赛项目,培养学生交叉学科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多点实施“评价跟进”,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是成立课程评价小组,开发学校课程评价量表,通过专家把脉、课程与实施问卷调查,找准学校课程建设的亮点和生长点;二是通过各级各类比赛,进行综合成果展示,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满意度评价与展示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调研;三是借助“问卷星”等网络小程序,对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信息反馈,实现网络问卷常态化,过程评价动态化。
(五)编制成长课程,促进幼小初一体化课程研究
幼小衔接方面设计了题为“我要上学啦”幼小衔接课程活动,涵盖《新生入学手册》和《小香小港的幸福一天》内容学习,引领学龄儿童从“倾听、阅读、运动、礼仪、劳动、生活、安全”7个层面自主提升身心、生活、社会、学习适应能力,探索语文、数学、艺术、科学等学科整合,从“儿歌、古诗文、唱画、生活实践”等方面做好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平稳度过幼小衔接期。
小初衔接方面,优化毕业年级的《生涯课程》和“毕业前夕话未来”主题班会活动,丰富扩充“会听课、能整理、巧预习、广阅读和善总结”5课时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为升入初中做好过渡。、
(六)设置多元课程,确保课后托管有趣高效
在双减背景下,重点推出1+N(不同形式的课程安排)课程模式,1是每天需要完成的课后作业(一二年级无书面作业)N有书法、阅读、鉴赏、体育等不同种类的课程。例如体育课程: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一到五年级级部每周安排一次专项体育技能学习(足球、篮球、棒垒球、武术、田径、网球)每节课技能+知识,小初衔接六年级级部进行每周一次的专项体育中考技能训练(篮、排、足、跳远、长跑)。每位体育老师负责一个项目,每周课的内容相互交换让学生能充分掌握各项技能。课后托管采用一下流程:调查摸底——家长申请——学校审核——合理安排志愿教师——重新组班——无缝衔接,以此确保课后托管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研究方面
以科研为引领,分解落实“十四五”课题研究内容,以“逆向学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动“悦动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优秀研究成果的提炼、评选与推广,巩固“悦动智慧课堂”的研究成果
学校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成果评选、科研成果评选,通过评选促进教师课改意识,提升研究总结能力。一是提炼与评选层面,开展校级教学成果评选大赛,结合市南区教学年会、市南区教学成果评选内容,组织学科干部、教师积极提炼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成果的形成;二是成果推广层面,对于学校或教师已经获奖的教学成果,学校通过教研组论坛、教学节、优秀课例展示等平台给予推广、交流,学校也将充分利用“名校长工作室”、牵手学校等平台与兄弟学校开展交流互动,在推广成果的同时进行自我提升改进。
具体安排:
9-11月:征集教师优秀教学成果进行评选;学术委员会具体组织评比、公示。
12月:推选市南区教学成果评选。
1月:推广校级、区级成果获奖,颁发证书、进行绩效考核。
(二)“十四五”课题的培植与实践,促进“悦动智慧课堂”的研究
学校依托“十四五”课题研究项目“逆向学评”的研究,达到落实《2022新课程标准》、推进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采用研究策略是:分解目标—阶段实施—提炼推广—改进提升,分阶段、分步骤,实现目标。
1.目标评价的研究。本学期将逆向学评的“目标评价”应用于《2022年课程标准》的学习、落实中,各学科做好以下研究任务:一是梳理学科核心素养点关键词;二是整理各学科核心素养点的要点描述;三是基于《2022年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点与教学目标前置制定评价标准,梳理提炼完成《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逆向评价表》,以此《评价表》指导教师在教学备课、设计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学习效果检测中使用,帮助教师始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点进行教师教学效果自评、自动矫正与改进。
2.“逆向学评”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本学期继续将“逆向学评”的理论构建转向课堂实践环节的构建,以此促进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本学年课堂实践研究点确立为:“三评导学”(初步构架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策略的课堂中的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探索出“三评导学”教学流程、评价工具的设计与使用、组织评价策略、改进策略等。
3.“逆向学评”教学研究成果的阶段总结。在实践基础上梳理提炼出规律性、高效性、可推广性的经验成果,这样实践便有了再学习的价值。本学期将结合研究内容梳理、总结、提炼出以下材料:“三评导学”教学流程图、案例分析(包含:逆向学评备课、“三评导学”单的编制与使用、效果数据统计工具的使用及效果分析、改进矫正措等)等相关研究档案,在提升总结中促进研究团队由实践型向研究型迈进。
具体安排:
7-9月:构架理论假设与实施框架
9-11月:达成共识、实践探索(课堂实践及评价工具的具体实施、评价的渠道方式,评价结果的反思与使用)
12-1月:总结、提炼
(三)分层组织实施,展现“悦动智慧课堂”优秀课例
1.精选骨干,组建“排头兵”。选拔学校创新力、实践力、反思力较强的教师组建学校科研骨干“排头兵”队伍,培养一支“敢想、敢做、善总结”的科研骨干队伍。
2.达成共识,开好“三会”。思想统一才能做到行动统一。为精准落实研究内容,将召开好“三会”,分别是:科研骨干共商会、教研组长落实会、学科教师反思会,通过沟通交流在达成的基础上,促进行动统一。
3.精准实施,上好“三课”。为有效实施教学研究内容,预设了分层实践课,倡导上好“三课”,分别是科研骨干“排头兵”上好导航课、学科教师上好泛航课(暨学科教研组“学-磨-展-评”)、优秀教师上好展航课(暨第六届教学节)。导航课与展航课会分别邀请教研员、专家为研究方向把脉,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具体安排:
7月-9月:组建科研骨干“排头兵”队伍
9月-10月:召开科研骨干共商会、教研组长落实会;科研骨干“排头兵”队伍上导航课,邀请教研员、专家指导把脉; 10月-12月:学科教师上泛航课(学-磨-展-评);召开学科教师反思会;整理相关实践材料。
12月-1月:优秀教师上展航课(教学节),邀请教研员、专家指导把脉;教研组教学节研讨;整理相关实践材料。
(四)信息化内涵式发展为方向,推动智慧校园创建
1.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研究,一是针对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探寻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的内涵及有效实施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利用钉钉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直播课堂等应用模式,组织骨干教师尝试运用二维码将试题与视频讲析有机关联,制作“混合式试卷”,为“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可能;三是继续加强学校数字资源库建设,收录学校教师课例、题集、课件资源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2.推进校园网改版。本学期继续对校园网站进行改版,加强系统建设,使网站的文化气息更加丰富多彩,后台管理更加便捷实用,各栏目及界面设计更加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五)深入各学科主题研究,落实高效“悦动智慧课堂”
坚持以“悦动智慧课堂”为主线,依托“逆向学评”课题研究,各学科开展主题化研究。语文学科开展书香致远“阅读工程” ;数学学科围绕 “综合与实践”进行主题研究;英语进行绘本教学研究;体育学科着力研究“互动效能体育课程模式”;音乐以胶东大鼓特色课程为依托,研究微课的授课形式;美术突出沙画特色教学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多学科主题话的研究,促进区域“悦动智慧课堂”的落实。
教学常规管理方面
扎实推进“双减”与“五项管理”,通过“内”“外”互补,助推教学质量高质攀升。
(一)借课内质量提升,优化常规管理
一是建立“督-促-改”机制。教导处牵头相关干部每周走进1-2个班级,对教师师德、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督导与评价,促进教师全面改进教学与班级管理。二是加强质量监控。研究新课标下的学科命题方向,运用随堂口袋练习卷和学科专项竞赛的数据科学分析,通过读、背、讲、辩、展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低年级继续开展无纸化测试的专项研究,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以课外作业为抓手,推进提质减负
一是开展作业设置专项研究。用好作业任务单,教研组成员分工设计作业菜单,每月设置一天“作业超市会员日”活动;周末设置学科特色作业,每月进行特色作业展评,进行反馈指导。二是加强作业规范管理。严控作业完成时长,由班主任对各学科作业总量进行监督、调控,学校定期抽取班级中部分学生进行学业负担问卷调查。三是全力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加强前30%的提高和后30%的消控工作。教研组组织提优补差交流会,教师每人分享提优补差小妙招,落实“一生一策”。
附件:
1. 各学科集备安排
2. 各教研组学习新课程标准安排
附件1:
各学科集备安排
周五下午1:30-2:30语文学科
周三下午2:30-3:05数学学科
周三下午2:10-3:10 英语学科
周三下午2:10-3:10地校学科
周三上午8:10- 9:10美术学科
周五8:10-9:10 音乐学科
周五8:30-9:10体育学科
周三1:30-2:10科学学科
周二8:30-9:10信息技术学科
附件2:各教研组学习新课程标准安排
第1-2周 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第3-5周 学习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第6-10周 学习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第10-12周 学习课程标准---学业质量
第13-16周 学习课程标准---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