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七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导处工作总结

发表时间:2022-06-27 阅读次数:225

本学期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围绕区教育和体育局中心工作,以十二个重点项目为主要抓手,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造“轻负高效”的市南教学品牌,构建高质量教育研究体系,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引领,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1.推进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学校“十四五”立项课题为基础,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刘晓梅校长主持的《基于数字教育场景下的“七乐”课程有效实施路径研究》,隋淑春老师主持的《“双减”背景下“三段五乐”单元统整教学模式改进研究》和王文婧主任主持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三个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通过积极申报课题、立项开题等活动,不断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教育科研水平。深入推进海洋教育研究,借助《基础教育海洋特色课程汇》教材,积极营造学校海洋教育文化氛围,组织初一学生开展“探秘神奇海洋”云端学习系列课程、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微视频展播等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海洋教育,探索形成具有七中特色的海洋教育发展模式。

2.推进优质课题进阶项目。全面落实《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三慧三能”为基准,全力打造学校科研品牌。遵循“明确目标、清晰权责、管理有序、科学评价、滚动进阶”的培育原则,我校认真梳理“七乐教育:初中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成果,积极申报青岛市优秀教学成果,通过交流分享,全面提升课题研究品质,形成“慧创赋能”的科研新样态。

3.推进青年新星培育项目。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市南区新星培育项目,与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培养绿色通道”,采取“研究+培训”式滚动管理模式,借助高层次专家指导培训、区域导师项目负责制、基层分管科研干部跟踪制的“三级”联动机制,以及“课题答辩→系统学习→专家培训→阶段汇报→课例验证→汇报展示”的“六步”培育流程,推动新生代通过科研路径快速成长,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素养,激发学校研究活力,优化科研队伍,形成“慧智生能”的科研新举措。于静书记主持的《“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实践性作业的探索》青年教师专项课题顺利开题。

二、教研提质,全面提高“轻负高效”教学品质

4.推进“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项目。完善“七乐”特色课程体系,打造教学品牌。深度构建以道德与法治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为核心的全学科课程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联合研、主题实践等方式开展跨学科、跨学段融合研究,切实推进区域思政课程一体化实施。对照市南思政“金课”标准,通过“开学第一课”、常态课教学、重大节日宣讲等开设“校长思政金课”引领全体思政课教师跟进,切实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深入建构“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建立学校课程年度调适机制,促进学校及时调整完善学校课程;优化课后时段课程设计,并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立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评价标准,通过学校自评和区域评估,不断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科学实施衔接课程,青年教师积极录制《扬帆远航 一起向未来》初小衔接课程,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等活动,探索实施全学科融合衔接教育。

5.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悦动智慧课堂”研究项目。深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各学科成立攻坚团队,立足课堂教学,盘活现有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特别是发挥班级智慧大屏、移动教学终端等智能设备的优势作用,探索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研究,20位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市南区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课程资源建设,上传教学视频,探究信息技术融合优秀教学法、教学模式和应用案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智慧变革。刘倩、孙轶君、侯永勉、李秋芳开展区级悦动智慧课堂展示课,颜欣老师积极申报山东省优质课评比。王军、王文婧、王钰、韩益宝、赵敏、于鑫、费杨乐子、苗菲、王铭菡、于静、卢思雨、郭德利等12位教师积极申报一师一优课。

6.打造“学科基地建设”项目。教育基地校学科组教师为主,吸纳聚合区域优秀教师,建立区域教研发展共同体,深入研究新课标、学科重点攻坚项目。通过每月至少1次的主题研讨、课例展示等基地活动,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育骨干教师团队。我校家庭教育、道法、地理学科积极申报青岛市学科基地,不断提升教师研读与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质量。

三、培训筑基,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7.系统迭代“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项目。完善教师专业成长“3+4”(思政、专业、发展三大类课程,任务驱动、项目推进、实践共创、成果转化四个路径)培训进阶体系,推进“四有好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分层培训。新教师培训采用名师引领、课例展示双线并行的实施路径,通过教育中心与学校合力,立足课堂提升其规范教学的能力。坚持名师引领,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继续举办优秀教师讲堂和骨干教师工作坊。成立青年教师班主任岗前培训班,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8.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项目。落实以研究促评价、以评价引发展的理念,采用课题研究的思维和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工作。对标《市南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研究评价实施方式,组织分段分项试点,逐步提高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载体,通过部门协作、区校联动开展教师信息素养达标测评。本学期组织教师完成信息化2.0校本应用考核,提升教师们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能力。

9.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功大比武”项目。为引领教师胜任新时代教育要求、应对教育改革挑战,开展教师基本功大比武,组织三年内新教师“三字一画一话”基本功比武,采用以赛促训的方式,通过“专家培训+日常练习+评价反馈”,将基本功贯穿在培训全过程中,切实提升新教师基本功。组织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基本功比武,通过“赛训一体、以赛促研”,营造“学练赶超”的氛围,推动教师队伍专业持续成长。学校邀请齐鲁名师隋淑春老师进行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等方面基本功培训讲座,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四、技术赋能,建设全省智慧教育高地

10.实施“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项目。以建设“市南人工智能学习中心”为目标,积极打造“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培养面向未来、符合智能时代需求的人才。积极申报市南区人工智能实验室评选活动。

11.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项目。借力“市南区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建设用户中心和数据中心,夯实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的数据基座。采用“区域搭平台、学校重实践”的模式,构建作业资源平台,广泛探索作业平台应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作业管理,实现作业资源实时共享、作业设计多元分层、作业布置个性自主。因疫情原因,3月14日开启四周的线上教学,开通学科网试题库,线下复课后又开通善见试题库,积极建设学校智慧作业资源库征集学科优秀作业设计,参加青岛市作业联盟优秀作业展评,进行交流共享。

12.实施“班级互动大屏深度应用”项目。采用“普及+培优”的模式,在全教师中普及智慧黑板融合应用。开展多元培训,提供各类班级互动大屏软件的文档、微课、应用视频等线上培训资源,开展全员教师自学。对教师进行班级互动大屏能力专题培训,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班级互动大屏的12个能力点。强化以评促用,研发测试大纲,采取学校全员自评、中心随机抽测的方式,确保每名教师都能灵活使用互动大屏。完成新学期应用考核相关工作开展班级互动大屏与学科融合的深度应用研究,组建“教研员+骨干教师+技术人员”学科攻关团队,利用软件内的学科专用工具和资源,推出信息技术融合示范课,形成学科信息技术融合课例集,在全推广。

青岛七中全体教师踔厉奋发,笃行不殆,聚焦教学变革,在科研引领、教研提质、培训筑基、技术赋能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和发展,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擦亮最优教育在市南”金字招牌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