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教育集团校(浮山校区)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指导, 贯彻落实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初中学校强校提质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市南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展现教育新气象新作为。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2、教学目标
完善优化教师梯队发展,抓好专业能力提升,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过程管理精致化、教研组建设特色化以及质量监测精准化,提升学校教学内涵发展;以初中强校提质行动为突破点,以集团化办学为契机,持续深耕悦动智慧课堂,优化教学环节、作业设计、课程,探索因材施教,分类分层走班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价值。有效提升各学科教学法、教学成果研究质量。力争教研上有新突破。有序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初三年级晚自习全程精致化管理;各学段课后服务参与率全面提升。
3、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优师资”培育
根据青岛市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意见》为指导,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校将完善优化教师梯队建设,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
1.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本学期鼓励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积极研究学科教学法或教学模式,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带领工作室成员教师向可持续、创新型发展方向迈进。
2.加快推动“优师资”培训,加强“松兰班”、“明德班”教师的培养。完善优化骨干教师发展平台,畅通教师发展通道,积极推动骨干教师向专业型创新型方向发展,组建学习共同体,邀请教育名家培训引领,开展过程性选评工作,搭建平台开展经验及成果分享,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
3.实行新教师跟踪培养,组织“明德班”的青年教师进行说课比赛、课堂观察、评课等多种研讨活动,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听评课制度,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继续抓好师徒结对工作,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动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课程标准、教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班级管理的具体指导,为新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继续开设新教师学期汇报课。坚持做好“松香兰韵”读书工作,做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加强读书学习,提升专业素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区市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赛课等活动,在展示中注重发现有潜力的新教师,纳入重点培养对象。
4.将科学教育作为教师培训进修的重要内容,将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统一纳入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实验操作、自制教具等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科学素质。
5.强化信息化技能应用。深入学习使用海信智慧黑板,充分挖掘其功能,借助智慧课堂,学科工具,改变教学方式,丰富学习体验。 作为人工智能示范校,将人工智能课程做出校本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智慧教育成就精彩人生。
(二)助推教学质量发展,实行教学质量“稳提升”
1.加强过程管理、环节管理,抓教学常规的落实
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效率,严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长效化。 教导处制定详细的计划,严格按课程计划安排好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学生活动总量,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必修课程,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按要求开好蓝色海洋教育课程、人工智能教育特色课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实行教学周检查制,切实做好教学管理的落实和督查,同时对各阶段的教学质量实施过程化管理,加强平时教学情况的抽查验收,实行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完善听课制度,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交流。
2.立足课堂教学,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标准研讨
(1)加强学习和宣传,完善校本培训,进一步提升课改理念。 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各学科、各年级之中,从而为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构建良好的平台。
(2)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抓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组织课堂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 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写出课改案例计划、小结等。
3. 优化作业设计,助力双减落地。
继续推行“一个核心,六种类型”作业模式,聚力进行作业设计,最大化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加强集备,集备组精心设计少而精、精而准的高质量高水准的作业,积极参与作业的案例评选,形成学科作业特色化。依据区域“四精准”作业管理体系,加强作业全流程监控,规范作业公示,不触碰作业管理规定的底线和红线,构建以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集备组长为主体的学科作业协商机制。
4. 探索学生学习有效路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构建特色育人体系,破解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卡点瓶颈问题。形成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让具有特殊禀赋学生适性充分成长。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重视分层分段学生培养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七年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依据上一学期的实践经验,继续优化调整我校七年级的强基课程;八年级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潜力,继续上好数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确保全面提高;九年级要跟踪学生的成长,认真做好“三生”质量提升工作,做好“三生”档案和辅导记实。
(三)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
教育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将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教科研活动,并力争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教导处要着力督促课题研究组各项活动的落实,整合各年级、各教研组等教科研力量,形成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以校为本”教学科研机制,促进学校教研工作自主、持续、有效的开展,提高我校实施课程的能力。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的各类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争取论文发表和获奖。
(四)中考进阶,精准化管理
深入学情精准指导。研究制定前20%学生“成长加速计划”,后30%学生“固基跟踪计划”,中间层面学生“激励提升计划”。实施分层作业,教导处把关单元检测题和随堂小卷,满足各层面学生需求,跟进落实作业、检测的批改与反馈。对于提优班分层指导,搭建作业设计典型经验和做法分享平台,滚动激励,整体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精心准备好物理化学自招准备,利用好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初三整体的优势和优秀教师的潜力,发扬拼搏精神,在连续两年中考提升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五)落实“双减”工作,优化“三好”课后服务模式
1.聚焦学生需求,细化五项管理措施,抓好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五育并举关心学生的成长,彰显教育的温度、宽度、长度。
2.初三年级晚自习全面开展。推进晚自习全程精致化管理,科学合理安排作业指导、答疑解惑等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不断优化作息、晚餐配备、安全接送事项,重点关注晚自习实效、师资统筹、费用核算等问题。
3.课后服务参与率和质量全面提升。做好“三好”创优课后服务体系,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通过课程评估加强落实。深化“四精准”作业管理体系,组织作业设计经验交流,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六)集团优质融合,协同优化教育生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1. 深耕集团化办学,构建和谐合作生态,实现管理共建、文化共育、资源共享、质量共升、发展共赢的教育样态,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打通初中强校的主动脉。本学期在集团内进行成绩分析和经验分享。
2. 建设集团化办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组建集团名师工作坊和学科发展专家指导团,做好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开展“关注悦动课堂,携手共进”系列活动。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精进学科教研,采用线上线下集体集备、联合教研、合作科研、教学比武等多种样态的教研共享之路, 跨校共研走向常态化,教研活动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七)信息化配套行动凸显“真智慧”
围绕市南区升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强校提质学校深化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基于强校提质学校建设集“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切实促进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采用“普及+培优”的模式,确保每名老师都掌握互动大屏的功能特性,开展班级互动大屏与学科融合的深度应用研究。借助于青岛市智慧作业平台,优化作业布置和反馈。作为二十六中集团校,参与集团校的学生信息竞赛的培训,并重点培养我校信息竞赛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