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学校统一征订了《父母课堂》,几个月的时间深深感觉到她就象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兼朋友,指引、陪伴着我们当父母的一路走来,收获颇丰。
任何一位有良知的父母都会将教育子女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但如何少走弯路切实把这件大事抓好却并非易事。针对国人普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父母课堂》能够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专家、家长、名人等不同视角,娓娓道出教育的真谛及方法。
一、她使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孩子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我们往往只着眼于如何进行教育,而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好比跑步的话,如果方向还没有搞清楚,单纯追求速度是没什么意义的。在《培养孩子的目的》(2012年3月)一文中,专家讲述了三种幸福的误区:把成功当幸福,把解脱当幸福,把享乐当幸福。这些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以让我们少走些弯路。目睹过很多孩子在家长的教育引导下寒窗苦读十二载,考上大学后即刻放松懈怠,无所追求,找不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对家庭对社会不图奉献,只知索取。这样的人生难说圆满。
二、她使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在孩子的教育教育问题上,有时家长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原本觉得这一点很正常,在学习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2012年1-2月合刊)后,我进一步认识到只追求成功而忽略成长是不可取的。人的一生是短暂而漫长的,过程比结果更显重要,顺利地度过一生是需要充足的智慧的。有句俗语“为官一时,为人一世”,说的是即便做官也只是一时,而做人却是关系一辈子幸福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应及时为自己充电,我们的某些改变和引导有可能为孩子带来终生的幸福。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成长远比成功重要得多。
小时候我的梦想之一是成为一个“神童”,也曾经在是否培养孩子朝这一方向努力而纠结过。随着多名曾经的天才少年成为生活自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少年” 或像是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的报道见诸报端,我对这个问题早已看淡。
通过学习《关于张炘炀“神童”式教育的反思》(2011年12月),更加坚定了我们当父母的不要将自己的梦想嫁接到孩子身上,力促其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健康成长的信念。
结合自身实践,我对于《成长是顺其自然的过程》(2012年1-2月合刊)里面提到的三个观点深表赞同,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们义不容辞,相信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如今孩子各方面表现虽不甚突出,但他快乐、健康,我感觉这比什么都宝贵,都重要。
教育孩子作为父母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有幸遇上了《父母课堂》,相信只要家长动脑,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必将回报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未来。
市南区莱芜一路小学
学生:谭景琤
家长:邹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