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上课前,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请他们谈谈开学以来的收获,从中有什么感受,积累了哪些描写时间匆匆的词语或句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生积极性很高。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3.以读导练,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解说“在…… 的时候,……从 ……过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4.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我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际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出关于时间匆匆的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表露感情的契机。让“珍惜时间”这一永恒的主题得到升华,并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搜集并诵读有关的名言警句。
这节课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
1.在学生理解一些句子的时候,我没有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一举若请学生理解“涔涔”“潸潸”这两个词,然后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头涔涔而泪潸潸”,这样学生更能准确地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情感。
2.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
3.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其他同学。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后和个别同学作以交换,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并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表示在下节语文课上会有所改变。
今后的课堂上还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时间匆匆的流逝,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用背一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合查阅的课外资料来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拓展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尽管我有“头涔涔而泪潸潸”的伤感,很多同学也有这种伤感的感觉,但我的心情很愉快,因为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乐趣,那种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学习教改新思想,大胆实践创新,让每一节课都使自己和学生愉快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