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发表时间:2012-05-16 阅读次数:601 
    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那么朗读具有什么功能呢?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的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消融在大脑之中,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二、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读书可以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那么在学生写作时,可用的优美的语言和词汇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了。
(二)我们应该怎样来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呢?
一、要保证读书时间。 
    我们教师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正确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预习阶段的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地读,准确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切不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力求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合理地运用多种朗读形式,会更好地提高朗读效果。
     1 分角色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采用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入情入境,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2 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有的学生会滥竽充数,另一方面也发挥不出学生的个性差异。
     3 配乐读。让学生的朗读配上一段或优美或轻松或低沉的音乐,会让学生的朗读更投入,更有韵味。
     4  分组读。小学生的对输赢看的很重,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分小组来朗读,通过竞赛来诱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三、注重朗读评价的技巧性。
     具体方法,可采用两种:
     1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发现对方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锻炼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
     2  教师的评价。教师应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恰当评价,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如“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色。”“你读得真熟练,如果语速再放慢些,感情再充沛些就更好了。”这样,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指出他们的缺点,能更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
四、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为了达到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意境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五、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朗读的训练放到应有的地位上去,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更扎实、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