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
现行语文课本注意突出语文美育的内容,涉及美的各个领域:有写自然美的,有写社会美的,有写人物美的,有写劳动创造美的。可以说,语文课为儿童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门,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给学生多方面美的陶冶。每篇课文都有其美感,只要教师拨动学生心弦,通过移情,使学生情感频率与作者接近。产生情感共鸣效应,这种情感的激发,就是兴趣的源泉。我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就主张在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中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筠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其中的“乐”包含着审美愉悦,学生感到乐趣,就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结合我校美术特色,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阅读范文的基础上掌握习作方法,培养兴趣,提高习作素质。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阅读教学侧重于鉴赏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作文教学则侧重于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作文教学的美育,要按美的规律进行,让作文基础训练与审美能力训练相结合。具体方法我认为有四个:首先指导观察。其次是启发实践,采撷储藏。除体验自然外,要引导学生到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风浪中去锻炼,去体验人生,参加劳动。再次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扩充知识,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再其次是引导模仿,鼓励创造。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从刻板模仿到创造性模仿。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启迪激发、示范、讨论、比较、讲评等,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求异,敢于联想,以至自由幻想,逐步引导学生迈入自由创造美的境界。
在学校里,一件偶发的事,一堂精彩的课,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件小制作,一次小试验等都可拿来作为写作训练题材。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写作。比如深秋的一天,刮起了风。顿时,落叶纷飞。树上的叶子飘然而下,地上的叶子也追着、赶着往前跑,好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我马上召唤正在早读的学生们出来观察。同学们一出教室,就被吸引住了,争着拾飘飞的落叶,追着捡地上的落叶,还比赛谁捡的多,谁捡的漂亮。回到教室,我让大家分组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同学们七嘴八舌,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整个教室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决定以《群蝶飞舞》或者《落叶纷飞》为题写一篇短文。同学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不到一刻钟,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就写出来了。而且,在大人眼中司空见惯的落叶竟被学生形容得妙不可言。王硕同学写道:“看啊!一片片彩蝶般的落叶,正跳着芭蕾舞比美呢!瞧呀!它们互相追逐着,飘飘悠悠,在空中打着转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树妈妈,极不情愿地落在地上。又像淘气的孩子,脚一着地又立刻飞了起来,好像总也玩不够。不一会儿,叶子在地上不动了。轻轻吹来一阵风,它们又慢慢地散起步来,直到走累了为止。”又如晚春时节……
我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进去,然后写自己的活动,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如,举行绑拖把比赛、查字典比赛,自己制作冷拼盘、跳绳比赛等。同学们既观察别人,写别人的表现,又要写出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一次,两次,渐渐地,同学们学会了把过程写具体,还注意通过具体细腻的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1.定格“生活小镜头”。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果把它们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记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把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们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皮亚杰)
第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是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就内容而言:任何一本中外名著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的真善美的展现,对人的灵魂有着永远的震撼力;就形式而言,每一本中外名著也都展现出一种令人心怡的艺术美,即名著以美的形式展现出真善美的内在美。所以,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名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从以下几步入手:
1.教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其生平,作品产生的历史影响。
2.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分析某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3.指名朗读,学生分组交流心得。
4.做好读书笔记。
每月安排一次读书演讲活动。每周三、四早课前15分钟,让学生们自由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教师做适当点拨。
仿写作文是训练学生习作的第一步,特别是仿写同龄人的作文效果更大。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并背诵优秀作文也是必要的。让学生运用已应有的知识分析文章的内容、中心及写作的方法,从而化为己有。中华古典诗文和古今中外名著内涵丰富,学生可能对所背的诗文、所读的文章不甚理解,但这些名篇佳作将牢牢刻在记忆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与芬芳,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品位。
请学生为准备积累本、日记本起个动听的名字。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要使学生想说、敢说自己的心里话,并且有东西可说,教师除了要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还要指引同学们广泛读书,走入社会,深入生活。久而久之,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了,习作的兴趣就会浓厚而持久,就会把作文当做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就会写有个性的文章,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他们良好的作文素质。
把平日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三、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学生最富有幻想,音乐优美的旋律,能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和丰富的想象,能将人带入神奇美妙的境界之中,能激起人们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甚至还能促使人们想象美丽的传说或动人的故事。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 在学生具有一定乐感的基础上,我定期播放音乐,让他们借助提示想象画面,构筑情境和形象,进而作文。如,为引导想象秋天的美景,在布置学生寻找秋天的前提下,在课堂反复播放《秋日》,一边播放一边提示:秋天来了,秋风吹起来了——这是在金色的田野里——这是到了林子里——这是在美丽的花园里。学生闭目遐想,随着音乐的旋律展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都进入了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在秋天的怀抱里”为题作文,结果学生想象丰富:有的写在秋天的丽日下到山上野炊,有的写在秋天的和风中到田野写生,有的写在秋天的微雨中到林中奔跑,有的写在秋天的温馨中到果园劳作……
作文要多写多练,但形式单一,学生也会厌倦乏味。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例如: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谁写的人物被别人猜得又快又对,谁就获奖。又如: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想象推断,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成一篇文章。
有些古诗,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等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或扩写,或改写,或写读后感,或写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象,趣味盎然,人诗境,悟诗情,写出精美的文章来。如:我在教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了解了诗的由来后,写下了《杜甫写快诗》。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啊,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卢纶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还有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七步诗》、《赠汪伦》等。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加强,词汇不断丰富,句子更加通顺,条理更加清晰,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结合教材,借助图画,填补文章空白,想象、续写故事。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画出来。通过写、画,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又如学习《一只小鸟》一文后,让学生合理想象:十年后,那些孩子怎样啦?那只小鸟呢?然后写出故事。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作文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按照鲁迅的经验就是多看、多练习。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