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第一篇作文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色的文章。当我收上同学的底稿本时,我感到非常诧异:“秋天到了,落叶飘落下来。”有的学生只写了一句话,有的学生的语句很不通顺,……这让我不由得思索起来:该如何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上来呢?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我先从培养作文兴趣,激发作文动机入手,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主动、喜欢写作文,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一.允许模仿,鼓励创新
写字,画画都有临贴、临摹这个阶段,作文也会有个先模仿的阶段。尤其是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低年级小学生,对于作文的格式、内容都不了解,更需要有范文引导。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参照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训练。如在学完《小镇的早晨》一文后,指导学生仿写《青岛的早晨》。这样,降低了作文难度,学生较好的掌握了仿写的要求。学是手段,用是目的。先“扶”再“放”,不至于一开始就产生作文难的心理。当然,对于那些写的有新意有特色的作文的学生加倍鼓励,让他们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组织活动,丰富作文材料
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曹雪芹的“生活处处皆情境,人情练达即文章”就道出了社会生活是作文源泉的真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写作主题,主动观察、探究、参与、实践、体验,获取第一手资料,再创造性地应用于作文,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生动、更贴近生活。走出课堂,到自然界、到社会生活中去。情由境生,情动而辞发,这样作文才有了活水。置身于大自然中,心灵是舒展的,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是张开的,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这一切融会到心灵,心灵有了感觉,便自然流露于笔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通过调查、访问、参观、查书报、看电视、上网等途径搜集的文字、图片、数据、谈话记录、摄影图象等资料,作文内容不就随手可掇吗?所以我鼓励学生写日记,及时记载作法、发现、想象、情感体验等。
三.把握标准,多用鼓励性评语
作文经常得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自信心,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失去作文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我熟读细研《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生作文看作只是一种练习作业,一种学习过程。以鼓励为主,多就少改。不吝啬分数,只要达到了三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就给较高的成绩,借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批改时,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 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批改作文时怀有满腔热情,写评语时既肯定点滴优点,又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鼓励性的语言,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
四.训练形式多样
作文要多写多练,但形式单一,学生也会厌倦乏味。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例如: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谁写的人物被别人猜得又快又对,谁就获奖。又如: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想象推断,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成一篇文章。
结合教材,借助图画,填补文章空白,想象、续写故事。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画出来。通过写、画,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又如学习《一只小鸟》一文后,让学生合理想象:十年后,那些孩子怎样啦?那只小鸟呢?然后写出故事。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作文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按照鲁迅的经验就是多看、多练习。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与生活同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