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课稿

发表时间:2012-05-18 阅读次数:1212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课文层次分明,叙事清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课文的重点是5——12自然段,在这一部分中,两个人物是两条线,一个是爸爸,他让孩子放掉鱼,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看见,也应该遵守规定。另一个是汤姆。开始汤姆并不理解,而且心存侥幸,认为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可以留下鲈鱼,最后在爸爸的要求下只好不情愿地放掉了鲈鱼。这两条线交叉并行,推动着事情的发展。

课文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为人之道,如果对文本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两种分离:一是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而淡化了语言文字,谈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人文性与工具性分离开来而上成思品课。二是在教学中,很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传导或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口说成人的话,使教师、学生、文本分离。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发展学生语言为目标,以体会汤姆心情变化为主线,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超越,让学生真切感受语言文字的奥妙、魅力。并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领悟爸爸的严格教育带给汤姆的终身影响,从而感受到课文主人公自觉遵守社会规定的高尚品格,学会做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紧扣课题,激发兴趣,感知主要内容(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出示课题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课题是一个人说的话,并引导学生抓住必须和感叹号,练习读好这句话。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如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之后,通过一道填空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教学,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的功效。

二、走进文本,感受鲈鱼之大,体会惊喜之情

    这个环节,围绕“从哪儿可以看出鲈鱼很大”这个问题展开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感受到鲈鱼的大,来体会汤姆的惊喜之情,明白汤姆对鲈鱼的喜爱与不舍,为学习放鱼作好铺垫。

三、品读对话,明白放鱼之理,体会不舍之情

首先我抓住人物对话进行语言的品读和体会。通过朗读与评读,加深对“必须”、“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等重点词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中去体会他恪守规定的自觉性;从汤姆不情愿的话语中感受他钓到如此大鱼的不容易和激烈的内心斗争。

接着创设情景,师生表演,目的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其实也是学生的一次自我教育。在对话中,学生更换自己的立场,深入课文中找论据,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得到激活。教师在一旁相机指引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结合,“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达到扎实有效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的读书进行了有层次的训练,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最后紧抓汤姆心情变化的关键词句,体会汤姆放鱼时的无可奈何、遗憾惋惜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文本,铭记做人准则

汤姆放鱼时表现出的依然是不情愿,于是,最后我提出这个问题:那汤姆最终后悔了吗?让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课堂上,我抓住铭记、一直等重点词,通过想像汤姆的人生经历,反复出现爸爸坚定的话语,让学生明白,汤姆放鱼时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做法,但爸爸的言行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汤姆,随着他的成长,他最终理解了,并和爸爸一样,成为一个自觉遵守规定的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得到一个做人的道理比舍弃一条鱼更重要,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汤姆想对爸爸说的话,其实就是写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见解。在这悟和写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培养。

    另外,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在关注学生朗读理解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这节课上,我还努力对写作方法进行了一点渗透。如:提到汤姆钓鱼动作很熟练时,我说:“通过这些词语,我们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汤姆钓鱼的动作是非常熟练的。”在理解“拖”时,我说:“这个“拖”字用得多好啊,让大家能从一个字中读出这么多感受来。”在体会汤姆放鱼时不情愿的心情时,我也有这样的暗示:“课文中没有直接写汤姆放鱼时不情愿,但我们通过这些词语,却处处能体会到汤姆的不情愿。”通过这样的暗示,让学生逐渐明白,写文章可以通过侧面描写、通过一些词语来表达。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