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小学语文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数的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这些课文所表现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因此说“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该怎样溶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美的语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更有《荷花》的婷婷玉立、清香怡人……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二、 激发美的情感
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的灵长,除了因为灵活的双手与聪明的大脑之外,也是因为人类情感的丰富。而这样丰富的情感,被作家以文字传达,语文教材就选择了众多这类表情达意十分出众的文章。“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这样好的素材,如何让学生能在学习的时候,感受这些美的存在,认识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深入进去,是需要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掌声》一课:英子是个腿脚有残疾的孩子,为了不让别人看自己的走路姿势,她总是最早来最后走。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已被英子的可怜打动,但更为同学们那难能可贵的掌声感动,仿佛我就是英子,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爱,感受到了她的激动。怀着这样的情感我又读了几遍课文,课文所表达的那动人的爱已深深刻入我的心底。教学时,学生的反应令人欣慰,同情弱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对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来说更是如此吧!当我扮成英子在徘徊,我问学生们愿不愿意为英子送去掌声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感动地连声说:“谢谢!”学生的掌声更加热烈!当时那一瞬间,也许我就是英子。我的角色的引入,有效的牵动了学生们的情感。课文的理解已显得不再那么重要,我抓住时机要学生为班中几个平时胆小的同学送去掌声,让他们当众读课文。听着那朗朗的读书声,我相信他们已经迈出通向勇敢的第一步。我想在这一刻,学生在他们心中对课文已有各自的体会,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感知美的形态
心理学指出: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公园,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四、读出美的意境
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的途径,一是具体品味体现审美对象的美的句子和段落,二是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叶圣陶老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读,促进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进一步欣赏课文的意境和语言美。
五、进行美的创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最直接的应该是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小作者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除了观察,写作也是需要不断的练习的。教学时我注意随时安排学生的小练笔:春天来了,布置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观察日记;学了《庐山的云雾》进行写景文章的仿写;写校运动会......让学生在实际的认识中学会表达自己眼中的美,心中的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