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我的教子一得

发表时间:2012-05-23 阅读次数:529 

    在女儿卧室的墙上,一直张贴着一张“父女协约”,这张协约一直伴随着女儿从两岁半到目前上小学,位置没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成长,协约的内容在改变。
    最初立合约的背景是,两岁的女儿经常把玩过的玩具到处乱扔、吃饭极慢需要大人的不断催促、父母呼唤的时候心不在焉等等,类似的表现可能是困惑许多家长的普遍问题,如果听之任之,可能将来会养成非常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与奶奶每次说她还是不奏效。还是爸爸有方法,虽然平时她爸爸工作非常忙,与孩子见面也少,但是在孩子心目中,爸爸是她最喜欢也最“有威严”的人。爸爸找女儿用平等的口气与她深谈了一次,说要立一个“父女协约”,从小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这可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情,在协约中把平时不好的行为一一列出并提出了惩罚办法,例如:
    一、“吃饭规定时间,若在规定时间内吃不完,把饭直接端走下顿饭饿肚子”
    二、“玩具要玩后放回原处,若不遵守发现一次,将玩具没收”
    三、“父母呼、行勿缓,大人交办的事情要立即行动,不得拖延,犯规一次将从孩子的储蓄罐中拿出一元钱”(让孩子从小有经济惩罚的意识)
    女儿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自从协约立上之后,果然效果明显,有时,也会遇上不太另家长满意的行为,就会让她自己站到协约面前,大声念出来(其实那时孩子还不认识字,只是我们告诉她协约的内容)。长此以往,她已经将制度的遵守形成了一种习惯。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永远的老师,而家庭则是永远的学校,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行为习惯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的家庭(因为与奶奶住在一起)就达成一致,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所有的人思想统一,绝不娇惯。记得看过一本美国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写的一本书,书中说孩子在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懂事,他(她)会有意识的让大人去呵护,不能无端的养成一些娇惯的习惯。因此,从几个月开始,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会象有些家长那样:一哭就抱、抱了就摇,摇晃了不行还要不断地走……,最终家长越来越累,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多!
    我的家庭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对于传统的礼仪教育非常注重,在家庭中,奶奶一定是最受尊重的人,孩子做任何事情要与家长打招呼,在吃她认为的“好东西”之前,都要谦让奶奶与其他长辈先吃。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是问家长早上好,晚上睡觉之前问候晚安。女儿说话比较早,在6、7个月的时候就会比较清楚的说话,所以在一岁左右就训练她接电话,至今为止,她接到电话仍然是非常    “专业”的不变的那句话:“您好,我是毛依田,请问您找谁?”
    在2005年我曾经与知名的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勤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我非常赞同她说的一个教育孩子的理念,儿女不是用来娇惯的,父母要学会享受儿女的孝道,她也深深剖析了目前中国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其实父母的溺爱对于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将来孩子在社会中的立足与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很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出息”,其实,父母是最大的导致者。
    从小,我们就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与责任感。家里从来没有主动要求她学习特长班,她想学习的任何特长与兴趣班,都是经过自己强烈要求的,我在答应她报任何特长班之前都会征求她自己的意见,并让她自己保证要坚持才可以,让她为自己的承诺负责。也正因为如此,她学习的每一项特长都非常认真,从不叫苦。记得三岁多的时候就开始练舞蹈,她的舞蹈老师有一次很感动地告诉我,在压腿开跨的时候,疼痛的眼泪在眼里打转,老师问她疼不疼?她竟然给老师说:“疼,但是妈妈告诉我要坚持!”也正因为她比别的孩子能吃苦,每次的表现都是最优秀的,在舞蹈班中也总是领舞的,在青岛电视台举办的“樱桃小豆子——阳光宝贝”栏目中,还获得了月赛冠军,在今年学校的才艺比赛中,也获得了舞蹈类的两个一等奖。也正因为她从小养成的一些性格与理念,在学校里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谦和宽容。我始终认为: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与健康的人生观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也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
    记得今年开家长会时,陈忠联教授说的非常有道理:“家长是孩子永不毕业的班主任。”我们感谢学校为家长提供了一堂非常实用、非常有必要的理念课。我们有责任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处事理念,只有这样,当多年以后的金秋时节,每一位家长都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谨以此文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