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五年级一班潘云汉爸爸
我是一个父亲,读到《父母课堂》2012年三月的第一篇文章《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自然是倍加关注。这篇文章先是列举了两位积极参与子女教育并取得成效的父亲,然后记录整理了两位教育专家的一些关于怎样做父亲的观点,以此来论述父亲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和应采取的方式方法。看了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怎样做父亲的一些思考,不论对错,希望能与所有的父亲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我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有简单明了的答案,比较普遍的说法大多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孩子成才,让孩子将来有出息,也有更直接的说法,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赚大钱,当然也有一些目标明确的如体育明星文艺明星等。我们分析一下这些答案,会发现其核心都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过上我们认为的更好的生活,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共同心愿,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父亲的用尽了所有的手段,为子女教育放弃自己事业者有之,放弃自己生活者有之,不计钱财让孩子接受更好学校教育者有之,对子女棍棒加身者有之,每个父亲有每个父亲的方式和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但成效如何呢?多数情况下,孩子都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成长,让很多父亲失望甚至寒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没有系统学习过,跟大多数父亲一样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没有清晰的认识,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据我对孩子的观察和自己的成长体验,我认为父亲对孩子的身教比言教更起作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父母行为的观察和模仿是积极主动的,对说教和强制是消极被动的,孩子们根本不在意我们怎么要求他们,但他们时时刻刻在关注思考着我们的言行,并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模仿。孩子不会主动地朝我们指给他们的方向一直走下去,他们还太小太无知,除了乱跑还很愿意跟着我们一起走,直到他们知道了自己要去哪并学会了识别方向。
以我对教育粗浅的理解,我认为大体应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和生存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完善人格的教育。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非常注重这两方面的结合,而在我国人格教育通常主要依靠家庭尤其是社会角色更重的父亲来承担。这爹当好了可不容易啊!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努力做那样的人。那样的人可能学识比我们渊博,体魄比我们强壮,人格比我们高尚,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那样的水准,至少要努力接近他,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我们期望的模样。
孩子没有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其原因通常是作为表率的父母就没朝那个目标前进。
我们没资格怨孩子有些事没做好,因为是我们没做好在先,相反,还应该感谢他们,不仅是他们带给我们的人伦之乐,还有孩子对我们的教育。我非常认同教育专家关颖“父亲要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观点,在我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经常能体验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或者说我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成长。比如我以前不太注意的一些礼貌礼节,因为要求孩子做,只能自己先做到,习惯成自然,自己感觉也快要变成文明人了。
以上是一个不太称职但一直在努力的老爸写下的读后感,自己知道水平有限,所以写的格外认真,因为这是我儿子给我布置的作文题。如果我以后要求他认真写好作文,我就必须认真写作文,哪怕写不好但一定要认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