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以淳朴恬淡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的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全文流淌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准确认读“夜蛾、荇澡、榆叶梅、凄清、微风乍起”六个生字所在词语,会读多音字“参、差”(叶影参差),了解“荇澡、榆叶梅”,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叶影参差”。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引起幻想”的特点,体会对比和双重否定的表达效果,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爱。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双重否定句的表达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对夹竹桃的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环节:
同学们,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事物,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花,而且我们家中也都有花,能不能说说你喜欢哪种花,为什么?
老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花……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刚刚同学们聊到了花,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花:
2、请看大屏幕,仔细看它的叶子和花朵,(课件出示)——叶子很像哪种植物的叶子?花朵很像?桃花。
3、师:叶如竹,花——如桃——,夹杂着竹子、桃花的特点,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夹竹桃”,板书:夹竹桃
4、夹是个多音字,其中的两个读音 当念夹的时候字典里只有一种解释 :两层的:如,夹袄、夹被 其余的都读 夹 一声 。请大家一起读!板书
5:师:著名作家(板书:季羡林)也很喜欢夹竹桃,并写了这样一篇散文——
6、季羡林,了解吗?课后有一个作家卡片。快速浏览看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老师:这是他的主要成就。这是他散文的风格特点。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感受这种质朴而不失典雅的风格。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夹竹桃?
7、生:自主读书。师巡视。
8、师:课文读完了,生字词语会读吗?
师:请你来读,读对了,我们跟读。出示词语:
凄清、熏透、微风乍起、一嘟噜(读对了,知道什么意思吗?)一串、一挂,比如我们常说:一嘟噜葡萄,一嘟噜紫藤花
出示:荇藻(xing)、榆叶梅
老师:认识吗?其实大家都见过,我们看!
出示图片,荇藻就是我们在池塘里见到的一种飘在水上的水草。榆叶梅是一种常见的花木。这个词会读吗?
出示:叶影参差 会读吗?参差 都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参差。字典里解释为: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中谁再来读读?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
学生:夹竹桃叶子的影子长短高低不齐。
师:词语放在句子中理解的更准确。现在,谁来说说,文章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夹竹桃?
学生:花色、花期、花影
老师:这花色有什么特点?板书:奇妙有趣
花期有什么特点?板书“韧性
花影有什么特点?引起幻想
9、文章的2到5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三个方面,那这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你们了解到了什么。出示句子
学生:作者爱夹竹桃、首尾呼应、总起句与中心句。揭示了中心。
三、自读自悟——质疑探究
(一)自主探究
老师:
初读了课文,我们不仅知道了文章的内容、结构,还知道了作者喜欢夹竹桃。原因是: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板书:韧性、引起幻想
提到韧性?这个词,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不屈不挠、顽强不屈、坚强……
课文哪些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请你默读课文,找找相关内容,写写你的理解。
(二)交流感悟。
老师:现在书上留下了同学们思考的痕迹。下面用你们的朗读和理解,说说你找的内容和体会。
交流感悟:
A生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生朗读,谈体会。
②相信同一部分内容,一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还有体会要补充。
③听出来了!夹竹桃的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开放,从不停止开放的脚步。能把这种生命不止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④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夹竹桃的韧性就是生命力顽强!
老师:还有其它内容吗?
预设一:(两个双重否定的句子,先提到哪个就讲哪个。)
B生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学生1:朗读!无论在什么季节里,无论在什么天气里,夹竹桃都迎风吐艳。
老师:是啊,无论什么环境,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
学生2:还是这句话,谁想补充?
老师:无日不。什么意思?(每天都)那我把这个句子这样改可以吗?出示句子:(无日不换成每日都)为什么?,表肯定语气,更强烈。
学生:双重否定句,表达的什么情感更强烈,更能表达出夹竹桃的韧性。
老师:是的,能否用朗读表达出这份强烈的情感。
老师:联系前文看,无日不迎风吐艳,都是哪些日子?
学生:春天……夏天……秋天……
老师:是的,那可是三个季节、9个多月,270多个日日夜夜啊!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
老师:带着这种体会我们一起读!
老师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抓住一个双重否定句,联系着前文的内容,体会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预设二:在这一段中还有这样一个句式,谁也能用这样的方法谈出你的体会?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学生:读句子,谈体会,别的花可能就开放一个季节,可是夹竹桃能开放三个季节;而且能陪着很多花开放。
老师“你学会了这种方法,不仅关注到了双重否定词 无不 还能联系前文 关注到了 一直。
老师:请你带着你的体会再来朗读。
老师出示句子:联系着前文看这两个一直,第一个是指?第二个是指?
学生:一直:时间长,三个季节,
老师:
学生:一直:花多!各种各种的花。联系第三自然段看,都有哪些花无日不奉陪?
学生:有……
老师:作者在这一段里提到了14种花,可一个字都没提夹竹桃。是为了什么?
学生:与夹竹桃的韧性作对比!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老师引读:是啊!春天来临时,繁花似锦、花团锦簇、夹竹桃无日不奉陪!
夏日里:各种花,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夹竹桃无日不奉陪!
秋天里:只有少数花开放的时候,可夹竹桃仍旧无日不奉陪,
所以季羡林先生感慨地说:
引读: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儿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老师:这是作者的反问和感叹啊!再来读!
老师小结:你看,作者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就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板书:可贵)
老师:你们能不能根据给你的资料,也用上,无……不……;或无不……说一句话,表达你们内心的情感?(写完后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当季羡林荣誉一身时,他依旧过着朴素平实的生活;当季羡林功成名就时,他依旧过着朴素平实的生活。
无论是荣誉一身,还是( ),季羡林无不过着( )。
平时,季羡林每日都要读书写作;90多岁时,他依旧每日读书写作。即使生病住院,他仍坚持每日读书写作;
( )
老师:我们看,用上双重否定句,就能够强烈地抒发我们对季羡林的敬佩之情!
积累语言:季羡林值得敬佩,他笔下的夹竹桃也同样可贵。让我们把这段内容留在心里,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背过这一段。
学生:关注着这些关键词!
老师:一起来试着背一背!
出示句子: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总结过渡:当然季羡林不仅喜欢夹竹桃的韧性,还因为夹竹桃能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板书:引起幻想
1、
老师:作者都产生了哪些幻想?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
老师:多么奇妙!花影让我的想象也远渡重洋!
老师:因为喜爱所以陶醉!因为神奇,所以喜爱!
老师:引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美好的幻想!我幻想什么,……我幻想……我幻想……!
老师:这夹竹桃还能让作者产生哪些幻想?
学生:我幻想它是……
老师:是啊,普普通通的夹竹桃让作者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作者怎能不爱上夹竹桃!相信,我们也喜欢上了夹竹桃!
四、总结延伸
1、课后请大家背诵三四自然段,我夹竹桃留在我们的心中。
2、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课下结合着语文书后的作家卡片,继续查阅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同时推荐大家看一段视频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中有关季羡林的一段,相信会对下一节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板书:
夹竹桃
(季羡林)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无……不……
花影:引起幻想 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