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必要的教学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课堂教学之余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作业批改校正方面应做到:
1.作业布置
(1)目标明确。作业布置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针对性强。
(2)类型多样。作业既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朗读背诵、学具制作、课外调查等活动类作业,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思想。
(3)份量适中。作业要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做到以质胜量。要求教师做题在先,提倡精选后自主合成,坚决杜绝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重在课堂完成。课后作业量不超上级减负文件要求。
(4)难易适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以多数学生的水平为着眼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倡导分层作业和适度开放、允许自选的作业,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作业批改
(1)教师必须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校正,分别以“优”、“良”、“中”、“下”等形式评定等级式给定分数,并形成学期平时成绩记录。凡向学生布置的书面作业,教师本人都要及时认真组织批改,做到全批全改,并以教师批改为主。注意面批和课后批改的结合,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提倡面批面改。
(2)批改作业应注意规范性。教师应规范使用批改符号,并注意书写工整,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批改作业应准确无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作业评判结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阅评语。评语要有针对性。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类作业应该得到辅导老师的及时检查和点评。
(3)注重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的书写工整规范,作业本保持整洁。批改后让学生把做错的题目更正在每次作业的后面,并写上“更正”两字,教师及时进行二度批改。
3.分析和记录。
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或弥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因此,每做一次作业和练习都要进行一些情况分析和记录。分析和记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全班学生作业情况分类统计及分析;
(2)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情况及分析;
(3)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学生作业的能力,从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和过程,追溯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轨迹,并认真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作业讲评
(1)要及时记录作业的典型(优秀作业和典型错误)以供讲评。
(2)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普遍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讲评重在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与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环节结合起来,通过作业讲评对学生作必要的补缺堵漏。
4.建立作业批改档案
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之一,放入学生学习档案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按态度(如是否按时上交)、规范(如格式要求、是否及时订正等)和质量(正确率是否高,是否有创新等等)等角度评定。对作业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优秀作业汇编或错题集,倡导不定期的优秀作业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