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趴在窗台前,望着远处冷冷的月,抑或是太阳,抑或是……学校在窗外。就是这样简单的封面构图,就是这样别致的书名,首次拿到就被书名与封面所吸引,学校教学明明在“窗内”,又怎么会在窗外呢?带者不解与疑惑,我翻开了课本。
一开始,作者就提出孩子为什么去学校来张开思路,对呀,孩子为什么来学校呢?现在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学习好了,长大才会有出息。现在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只有学习好了,长大才能有好工作。可真正学了知识,有什么用呢?这些繁琐的计算以后用计算机算就可以了,为什么现在要学呢?我的文章写得生动,对于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那些化学方程式,相信我离开学校再也没有用到它的时候……然而确不是这么简单肤浅,书本则是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是便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
什么是与世界真正联结?先要弄懂这两件事。一、打开经验世界。即把孩子的主体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结合,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接合,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二、发展抽象能力。孩子在学校,必须发展抽象能力。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在联结别人的创造经验之时,能洞悉并掌握这些经验的普遍性,从而回归特殊世界。这才称得上与世界真正联结。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做。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摘自《学校在窗外》
可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接受式学习”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导的甚至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它的精髓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一味的填鸭式,这样肯定九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既然这样,受教育与不受教育到底有什么差别? 知识是什么? 学校为什么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