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没有理由让他人照顾孩子

发表时间:2012-06-08阅读次数:517
父母没有理由让他人照顾孩子
  【开栏语】
  本周起,“人才公社”将开设“家庭教育”版面,公开探讨亲子、早教等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教育问题,传播科学开放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北京有这样一群年轻的父母,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从事相对体面的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非常关心,但迫于工作繁忙、住房紧张等原因,不得已将孩子送回老家由长辈抚养。他们每年在节假日才能与孩子短暂相聚,虽然他们尽全力保证孩子的生活条件,但由于亲子分离,孩子在成长中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家庭教育专家指出,孩子0到12岁,尤其0到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
  0-12岁是成长关键期
  “儿子过一周岁生日那天,我们第一次从北京回老家看他。没想到他好像不认识我了,一见我就哇哇大哭。我当时真的很心痛,这时他离开北京才两个月。”
  赵晓刚和妻子在北京打拼多年,儿子还不到一岁时被送到江苏由老人照料。赵晓刚明白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但确实是无奈之举:“我们都在外企,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老人过来带孩子的话,房子太小,老人也不太适应北京的生活。何况现在北京入园难,接送孩子也需要很多时间,老家环境好,出门就是幼儿园。权衡之下才决心将孩子送回老家。”
  面对儿子对自己的态度,赵晓刚很不是滋味。“其实,孩子在12岁之前尤其6岁之前,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父母的角色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亲子依恋关系建立不好,会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上接D12版)
  孩子在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父母的角色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亲子依恋关系建立不好,会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这一阶段在孩子身上投入一分,胜过12岁之后投入一百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认为,现在很多父母对此缺乏认识,这一阶段在孩子身上投入一分,胜过12岁之后投入一百分。
  “的确,孩子0到3岁跟父母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进一步阐释,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0至6岁的孩子最需要和母亲在一起,如果母婴连结中断,就会产生分离焦虑。6岁之后,父爱则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我接触的个案咨询里,很多孩子在该有妈时没妈,该有爸时没爸。孩子出现问题时,爸妈才出现。这会使孩子思考问题偏激,对人际关系敏感,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
  隔辈带孩子成功率不超30%
  身为80后的年轻爸爸,李伟似乎已经从2岁的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些问题。他儿子在6个月大时被送到妻子的家乡哈尔滨,由姥姥姥爷看管,他和妻子每隔一、两个月去看儿子一次。李伟最近发现,本应很调皮的儿子比同龄人“蔫”,胆小,不合群。李伟分析,“是不是和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有关,老人对孩子的过度袒护和孤立导致他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很差。我们已经决定,不管以后多苦,等他3岁时就把他接回来。”
  “中国人有隔辈带孩子的传统,但现代研究发现,隔辈带孩子的成功率不超过30%。”孙云晓指出,调查发现由于溺爱,隔辈带出来的孩子一般存在娇生惯养、任性、肥胖等问题,并容易给孩子带来人格缺陷。岳文昊也强调,0至6岁孩子的学习特点是模仿,而老人一般动作迟缓、思维慢而偏激,这些都会“传染”给孩子。
  赵晓刚也意识到老人的教育方式、说话方式等方面确实有些问题。“比如我们教育小孩要懂礼貌,老人会认为只要孩子不被欺负就行。”
  孙云晓对此提醒,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一致性,孩子的父母和长辈在孩子的教育管理方面应多沟通并形成共识,以免发生冲突让孩子不知所措。此外,不管是否隔辈带孩子,代理监护人都不要频繁更换。
  让年轻父母承担起责任
  “作为心理学家我们不提倡父母以任何理由让别人照顾孩子,因为这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看到很多留守的孩子只能在催眠状态下和父母沟通,我们也很心痛。”岳文昊呼吁,社会和父母一定要认识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年轻父母承担起责任。“现在,国外一些大公司的职员在孩子0至3岁时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让母亲可以心情愉快地担负起这份神圣职责。在这段时间孩子的问题处理得好,以后孩子的事情对工作的影响就会减小很多。”
  在外企工作的钟文过去也曾被迫将刚满周岁的女儿送回江苏镇江的父母身边寄养,那时还没有动车,她每周五下午或晚上都会开车10个多小时回去,只为与女儿过一天。而女儿每周都盼着周末,见到妈妈后却不知怎么表达她的依恋,莫名其妙地爱哭、爱撒娇。带孩子的外婆不禁感叹,平时孩子很好带,妈妈回来后反而难带了。每次要回京时,钟文都不得不趁女儿睡熟后再走。
  岳文昊认为,这种在孩子熟睡时离去的做法不太合适,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孩子,父母在来与走时都要做好铺垫,在分离时看到孩子有好的表现要多鼓励。
  “如果不能经常与孩子见面,每天打电话是必要的。”孙云晓提醒,“关键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真正关心他,所以在电话里不要只问那些模式化的问题如吃饭了吗、按时睡觉等,而要知道孩子的需求,并想办法满足他的需求。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会很清楚父母心里有没有他。”
  ■ 说法
  打拼父母自己要有定位
  ●范萍,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专家
  对于很多在北京打拼的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和定位,如果既希望自己成功,又希望孩子成功的话,责任和压力会很大的。
  在孩子方面,首先要让他明白父母在北京奋斗是为了他,父母爱他。在平时与孩子通电话时,一定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因为孩子在电话里虽然看不到表情,也可以听出很多信息。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要多说和孩子生活相关的、开心的、鼓励的话,可以对孩子前一段的生活进行总结,然后引导他下一步的生活,让他也觉得生活有目标。父母也可以讲些自己的故事,哪怕是笑着讲一些艰辛故事,让孩子更理解父母。
  其次,父母一定要多和代理监护人进行沟通,对随时出现的情况进行一些指导。而对于爷爷奶奶这些中间管理者,必须要尊重和感恩,对于两代人之间的差异要多沟通。
  “接纳”期情感交流更重要
  ●岳文昊,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
  父母把留守的孩子从其他城市接回来之后,一般都会存在“接纳”问题。有的父母觉得之前亏欠了孩子,对孩子过度宠爱,尤其是只用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是不可取的。有些孩子虽然回来了,但情感可能还在爷爷奶奶那里,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一味物质补偿。
  此外,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时可能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父母不要急于打乱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要抱着接纳孩子的心态,耐心走好过渡时期。
  D12-D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