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十七届五中全会

发表时间:2011-10-17 阅读次数:285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都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10年时间,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这些目标,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会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