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1.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如:口算“25-8”,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捆小棒另配5根,然后要求学生动手从中取出8根。有的学生从一捆里面取出8根;有的学生先取出5根,再从一捆中抽出3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哪种取法最好。这样抽象的数据计算通过“物化”的动手操作和“内化”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懂得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的道理,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了计算的枯燥和呆板,克服了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教学中,形象直观的实物操作,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准备一些纸折的果盘和纸画的苹果,然后根据老师的不同要求动手摆:9个苹果每盘放3个,可放几盘?9个苹果每盘放2个,可放几盘?还余几个?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放几盘?还余几个?9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放几盘?还余几个?通过学生亲手摆放,不仅人人参与了数学教学,而且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