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农村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措体制对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天回顾、反思过去20多年教育改革历程时,需要历史地、全面地进行评价分析,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体制形式,要放到教育发展的具体环境和背景中评价其利弊得失,而从总体上充分肯定改革对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则应该是基本前提。没有教育改革主要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就不会有我国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成就,这是我国近30年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基本经验。
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制度建设,克服制度供给约束
20多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是实现了新旧体制的转轨,而体制改革的任务不仅要革除旧体制的弊端,更需要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教育新体制。新制度的建设正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而新制度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善的,需要一系列过渡的形式和环节,才能产生比较合理的制度形式。在这样的过渡阶段,制度的不完善、制度的缺位将会是主要矛盾,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作制度供给约束。
如果我们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去考察现阶段教育发展中诸多热点问题,就会发现许多热点问题背后存在着制度供给的缺位问题。
比如,农村义务教育一度出现困境,一方面是农村经济的变化已经不能沿袭主要依靠农民负担农村教育经费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国家实行分税制、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变化,相当多县以下政府无力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责任,而这种情况是由农村教育投资体制调整滞后造成的。2000年之后,国家先后实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初中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贫困地区两免一补工程”,直至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根本改变了农村教育的面貌。而这些工程属于政府实施的专项政策,还不是长期的制度安排,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具有制度性质,但需要有几级政府分担经费的制度保证,而这有赖于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