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句话是:“傻瓜,没用的东西!”、“你简直是个废物!”、“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我说不行就是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求求你别再这样好吗?”、“你若考了100分,我就给你买……”、“你做这种事情,真让我伤心透了。”、“你又做错事了,简直坏透了!”
女儿就在身边,便把这十句话读给她听。她说:“妈妈,真的,这些话不好。”表情很痛苦。“有些话我常听到,最讨厌了。”
想到学生们。如果他们从小到大,从家长、老师那儿听到的都是类似的话,他们哪还有积极性来学习?一直说不要太早给孩子贴“标签”,其实这些话中就隐藏着“标签”,给孩子强烈的暗示。一直生活其中的孩子,学习、生活不会有多大乐趣,对与未知的一切,他们也没有好奇心,他们有的只是敷衍与无所谓。我们家长、老师,应用鼓励的话、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他们一次次机会,相信他们终究会长大、会成熟,如同我们成年人自己的成长一样(我们也是经历了许多才成为现在这样的)。我们应常常想想自己小时侯,设想小孩子的需求是什么,而后对症下药。
又想起曾看过的《实话实说·婆媳关系》中谈到的一件事:小孩讨人喜欢,大人给东西,小孩想要又不敢拿,用目光征询奶奶意见,奶奶制止。回家后外国媳妇说婆婆是侵犯了孩子的人权,因为不是孩子自己去讨、要,而是他人自愿且表示爱意,拿不拿应由孩子做主,你奶奶这么一制止,给孩子欢天喜地的心情带来了创伤。
且不说东西方差异,这里涉及的是把孩子当什么来看待。他若是独立、完整的,他就该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老师仅是引导。可在我们生活中,是父母、老师为孩子决定着,孩子被动生活着。难惯会有孩子最恐惧的话出现。我们家长、老师要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与我们一般大小、拥有同等权利的人来看待,这样恐怕就不会有类似的事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