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砺中绽放绚丽的光彩

发表时间:2012-06-08阅读次数:646
在磨砺中绽放绚丽的光彩
——“2012山东省小学英语双对接远程研修”嘉峪关团队总结反思
青岛嘉峪关学校  余慧
最是一年春好时,在春意盎然的三月,我们青岛嘉峪关学校英语团队因为在2011年远程研修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有幸成为了承担“2012年山东省小学英语双对接远程研修”课程开发任务的四所学校之一。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砺,值得回味的太多太多,那磨课中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次次顿悟的喜悦,给了我们披荆斩棘的勇气,激励着我们一路勇敢前行,终于迎来了化蛹成蝶的美丽时刻。
一、      在专家引领下的思考与探究
1. 聚焦问题:
课程开发,一个并不新颖却充满挑战的词汇。2月29日我们收到“2012年
山东省小学英语研修课例开发计划”后,于3月2日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了由全体英语教师共12人组织的嘉峪关学校课程开发团队,并通过抽签方式选出了上课人——孔娜老师,在对学校英语教学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后,筛选出5个问题,即:1. 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2. 如何实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有效转化?3. 针对班级两极分化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5. 创设良好的语境,设计有效的练习,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从所给六个专题中选择了“小学高年级英语有效教学活动设计”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提交了我们团队的课程开发计划初稿。
3月3日~4日,我作为本研修团队组长,和市南区教研员杨蔚老师一起赴济南参加了“2012年小学双对接远程研修课程开发部署会议”,在聆听了项目组负责人、齐鲁师院蒋敦杰院长及其他几位领导的报告后,对此次课程开发的目的、任务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接下来和负责英语课程开发指导任务的专家鲁子问教授、雷云萍教授、梁承锋教授的面对面交流中,鲁教授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指导,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们接受了专家的建议,重新定位了研究主题,即:“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随后,在和鲁教授的一次次邮件、电话交流后,在看了鲁教授转发的蒋院长的指导建议后,我五易其稿,最终,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研修课题——“四段双检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针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小组成员异质分组不合理,使学生对于小组合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待发展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帮助,优秀学生在小组中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常常“剥夺”其他学生的话语权,使小组成员间发展很不平衡;小组合作目的不够明确,不是为了互助而合作,而是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导致小组合作效率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等,提炼出了此次课程开发重点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即:一、小组成员分组问题;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完成了课程开发计划的最后修订稿。
2. 深入研究:
根据最终的课程开发计划,我制定了我们团队的磨课计划,并撰写了磨课说明。在和鲁教授、我们的市、区教研员孙泓老师、杨蔚老师、以及团队成员的一次次交流、研究的过程中,我对磨课计划做了七次修改,对磨课说明做了五次修改,一次次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课程开发的目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鲁教授、孙老师和杨老师给予了大力帮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一次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研究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在此,我代表我们团队对他们深表感谢!
二、      在团队磨课中的反思与发现
    1. 自主磨课:
在确立了“一以贯之,追踪问题;协作学习、合作创造生成资源;体验式学习”的研究方式后,我们开始了艰辛的磨课过程。首先,我们确定了磨课课题:外研社版的《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Book8)Module9,Unit1 Why do you like Australia?3月9日至14日期间,孔娜老师基于自身经验进行了教学设计,从3月15日进行第一次磨课,到4月5日专家亲临学校指导之前,我们进行了8次磨课研讨,对孔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小组合作契机的选择、合作规则的制定与对学生的训练、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等等方方面面。除了对孔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之外,我们还完成了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根据鲁教授建议对学生进行了学习风格的分析。3月26日,我们听了孔老师的第一次试讲,全组教师根据分工运用我们的观察量表进行了课堂观察,在随后的磨课研讨中,孙泓老师、杨蔚老师、徐校长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使我们全组成员受益匪浅。
2. 专家指导:
3月27日,收到了蒋敦杰院长对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感动于蒋院长对此次双对接远程研修课程开发项目的重视和殷切希望,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3月30日,蒋院长和梁教授又亲赴青岛举行了“2012年小学双对接远程研修课程开发协调会”,我们团队全体成员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会议,会上,蒋院长对“怎样做好双对接项目的课例研究”做了重要指示。在互动交流环节,我提出了困扰我们研修进程的几个问题,如问题1:在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时,是不是可以不必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流程、环节设置等是否合理、而只观察小组合作开展得怎样,观察合作目的,异质分组等情况?
蒋院长在解答中要求我们要“关注瓜熟蒂落的过程,在关注整体面面俱到的时候,一定要两边兼顾,关注研究目标突破了没有,不是只能关注这一个方面”,……“其实局部可以和整体很融合地放到一起,你的合作学习可以放到整体中一起去研究。我们在研究重点的时候,不要丢掉事物间的联系。”
问题2:根据我们从鲁教授博客上找到的学生学习风格调查量表,在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时,学生的学习风格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外向型、内向型、结果型、整体型、开放型、具体型等多种不同的类型,我们有个疑问:在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时,是需要面面俱到还是应该只关注其中的几个方面呢?具体该关注哪几个方面比较好?
蒋院长解答:专家提供的是考虑问题的一个高度和建议,一个量表并不能准确的判定一个学生的风格,教师可以大致上判断学生的大致风格,但是具体怎样划分,教师可以结合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
梁教授解答:相近的类型可以合并,学生是异质分组还是同质分组跟学习任务有关系,不同的学习任务适合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试着培训学生迅速找到自己的组。
听力两位专家的解答,我们心里茅塞顿开,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4月5日,对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鲁教授、雷教授、梁教授亲临学校,与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鲁教授从问题意识、教学对问题的解决、与新课标理念是否紊合三方面对我们的课程开发进行了指导。对我们的优点如:有问题的聚焦、对学生进行科学调查分组、有解决方案等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就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否解决问题提出了质疑,对我们的磨课计划中的问题说明、问题研讨区的使用,特别是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的指出了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比如:外向型、内向型、混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的优势是什么;小组合作既可以是同质合作也可以是异质合作,选择什么样的合作方式要依据教学内容来定;对学生的异质分组可以依据多个维度;根据学生风格分组的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活动中怎样体现优势互补等……鲁教授还帮我们详细梳理了新课标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接下来,雷教授、梁教授也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指导使我们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3. 反思改进:
4月6日~11日期间,孔老师根据专家和团队成员的意见修改完成了教学设计第五稿,在设计中,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三次合作:第一次:课前合作查找关于澳大利亚的资料,开课伊始进行合作展示;第二次:课中分工合作表演对话;第三次:在“后检反馈”环节采取“同质+异质”的分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制作、展示游学海报的活动。在教学设计中,还突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描述,使之更清晰、明了。
团队成员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观察小组为单位,对观课量表的设计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与完善,由最初的四个观察角度,即: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活动、目标达成情况,最终修订为教师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和目标达成度三个观察角度,设计了以下观察量表,即:1.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2.教师教学活动课堂观察量表;3. 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观察量表(包括整体目标达成度和小组合作目标达成度两份表格)。并对量表的设计意图及记录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根据省专家下发的四段视频脚本编写要求,团队中四位骨干老师开始在其他老师的积极配合下,着手进行脚本的撰写:余慧——A段视频,课例研究的计划制订;韩夏——B段视频第一部分,课例研究的备课研讨;徐蕾——B段视频第二部分,课例研究的分工观课;刘燕——D段视频,课例研究的课后评议。
三、      在实践探索中的分析与感悟
1. 录制视频:
4月12日~17日,我们召开了观课准备会,孔老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全组老师分成三组对课例进行了观察反馈。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再次打磨,帮助孔老师规范课堂指令语与评价语。根据课堂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达成的需要,将“复述对话”的活动改成了“再构对话”的同伴互助活动,将重点放在了对“Why…?Because…”这一基本句型的操练上,并对教学活动之间的衔接提出了修改建议,帮助孔老师完成了教学设计第六稿。4月20日,我们完成了C段视频的录制,在下午的剪辑过程中,孔老师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如: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规范、英语的语音语调不够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到位等,相信这次的磨课经历一定会对她今后的专业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4月26日、27日两次演练之后,4月28日,我们团队全体成员和鲁教授一起完成了A段、B段、D段视频的录制。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相信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记忆犹新。
2. 创新之处:
我认为,我们在此次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对学生从学习风格、学习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更科学合理,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采取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内容选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从更多维度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分组。二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任务,只有符合学生真正兴趣和真实生活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3. 磨课感悟:
回顾整个课程开发过程,有眼泪有欢笑,作为一所大校、名校,我们原本就担负着繁重的教学教研任务,团队中12位成员,除了一位班主任、一位大队辅导员外,都是跨年级教学,每人担任3~4个班的英语并兼任一些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团队中所有成员都是已婚女教师,三十岁以下的教师只有两位,四十岁以上的确有四位,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的年龄,家庭负担重,但为了不影响研修,在这三个月里,加班加点成了我们的常态工作,不少老师是等到孩子睡下后在深夜上网完成各项任务的。记得在校加班最晚的一次,是在视频录制前夕,我和教研员杨老师是深夜11点离校的……
感动于团队成员的无私奉献!感动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感谢老师们在努力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自觉实践、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毫无保留的分享!
我们呈现的可能不是最优秀的课例,但是我们在课例打磨的过程中,历经对课程开发计划的五次修改、磨课计划的七次修改、磨课说明的五次修改、教学设计的六次修改、课堂观察量表的六次修改、视频脚本的六次修改,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收获巨大,这个过程提升了学校整个英语团队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相信在后续的研修过程中,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会不断提升。
我们希望能为山东省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节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可供参考借鉴的课例。在课例打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优势互补体现还不够明显,教师对小组合作效果缺少有效的评价与激励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研中继续深入开展对内向的待发展生的指导策略的研究和有效的小组评价的研究,力求通过生生互评、群组互评激发学生合作欲望,促使小组成员间能主动互相帮助,促进合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区教育局孙方凯副局长、区教育中心黄荣副主任、教育中心小学部解育红主任、我校徐学红校长等亲临指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青岛市英语教研员孙泓老师,市南区两位英语教研员杨蔚和鞠衍萍老师,我校分管副校长张文龙全程参与,对我们的磨课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使我们从开始的迷茫,到思路逐步清晰起来,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才使我们的课程开发任务能顺利完成,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