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中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单第一册教材中,就有36篇儿歌、儿童诗(包括古诗)。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如今,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儿童诗的教学已经引起文学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多所学校开始了实践层面的研究,所以进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
2、课题的界定
儿童诗是指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昂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
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就是从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出发,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依靠学校的教师和校外的儿童文学作家、教学专家共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并通过具体的实施,让学生达到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确立“儿童诗”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
2、探索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班级特色的形成。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在第一研究阶段中,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摸底,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跟踪研究。
搜集有关儿童诗创作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好理论的积累。
第二阶段为课题实施阶段。
课题的实施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主体课程,相关语文课程,主题教育活动。
(一)主体课程——儿童诗诵读、赏析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诗歌诵读、诗歌赏析两种教学模式。每周一节,从自习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2课时计算,共有24课时。
1、在诗歌诵读中体悟诗韵
真正让儿童学会写诗,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会用分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会选择用“诗”这种表达方式传递诗韵。儿童对诗韵的获得,更具感性。而大量的赏读是儿童感受、领悟诗的神韵的最佳方法。诵读的内容分为古诗诵读和儿童诗诵读。
古诗诵读中,我将古诗分为几大类:如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名山大川、飞禽走兽等。每到诵读时间,伴着悠扬的古筝乐曲,学生大声诵读,去领悟诗的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