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也正是每个人都有接受家庭教育的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几乎不用培训,都会对怎样做父母的知识和技能略知一二,这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是个顽皮孩子的时候,就观察和习得了做父母的奥秘,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于二十多年以后自己做父母的教育实践中,可见,做父母的观念和方法是可以“遗传”的。
一、家庭教育经历成为孩子的一个“基因”
未成年子女在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前家庭期。从孩子出生到法定结婚年龄长达20多年,也是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20多年人生经历,它对孩子发生深刻的影响,并沉淀为孩子成长的一个文化“基因”。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理解和学习了为人父母的意义、行为和方法、技能,并成为他以后为人父母的一个参照系。
去年,很多电视台都播放了电视剧《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内容是反映现代社会家庭暴力现象的。这一现象在国内外都由来已久,经过专业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与其本人在此之前有近似的经历和遭遇有很大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经常遭受父母的体罚,或者父母之间常常吵架打架,那么他在组织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很有可能对配偶或者孩子实施家庭暴力。
童年早期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人格的发展?有研究认为,家庭作为一个有周期现象的生命有机体,具有“过去影响现在和未来”的机制,其文化氛围和心理、行为特征所具有的内在特性,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演变,形成家庭功能的多代传递过程。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也不例外,每个人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或强或弱、或明或暗地影响着他未来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
二、夫妻关系对家庭教育质量影响很大
既然怎样做父母可以“遗传”给下一代,那么家长就应该意识到,您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不但在培养一个“好孩子”,也在培养一个未来的“好家长”,这样,父母怎样教子、夫妻怎样相处都成为家庭教育的原始教材,塑造着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夫妻关系是爱情,家庭教育系于亲情,主角都是夫妻来唱,而爱情作为一个家庭生命周期自始自终存在和运转的支柱,成为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夫妻关系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顺利,夫妻关系紧张往往会波及孩子的成长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各门学科成绩都不错,但是恶作剧的花样层出不穷。他会偷偷地在同学的新衣服上画一些乱七八糟的图案,把吃过的口香糖粘在女同学的头发上,把同学的作业本藏起来……终于有一天,老师发现了问题,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妈妈都很喜欢我,可是我不快乐。他们在家里不是吵架,就是谁也不理谁。有一天,我又在学校干坏事了,老师跑到我家告状。老师走后,我看见爸爸妈妈在卧室里说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可是我很喜欢他们俩和和气气的样子。我真希望老师天天到我家,我爸爸妈妈就不吵架了,那该多好呀!”
原来孩子不是为了恶作剧而恶作剧,而是为了拯救父母的爱情。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不但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母相爱,这是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的基本要件。
三、做模范夫妻与做模范父母
做模范夫妻既造福自己,也造福孩子,让孩子从小就习得了为人夫妻和为人父母的要义。因此,人在孩提时代就在学习做父母并非妄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名著《家长教育学》开篇就谈:“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他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夫或妻子。不善于做丈夫和妻子的人,一旦成了年轻的父母,常常表现得像孩子似的无能和无策,当这些大孩子生孩子时,更大的愁苦来临了,这对社会、对生下来的孩子都是不幸,因此他呼吁:“亲爱的父亲们和母亲们,要从道德上培养自己的孩子做好做父亲和做母亲的准备。”
孩子经常会写作文:“假如我是……”您不访也让孩子写篇作文:“假如我做了爸爸(妈妈)。”看看孩子都说些什么,您从中既了解了孩子,也了解了自己,下一步该怎样进行教育,您一定得到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