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功的班队会课的评价标准——一节好的班队会课应该体现出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活动观。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部分,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
·儿童观。以儿童的视角组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用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德育实效性才高,不要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
·自主教育观。在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以及全部智慧与艺术最终要落实与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创造性的开展上,每个学生是否积极投入,活动是否充满了生命力并能发挥其教育作用,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指标:
(一)主题:鲜明,贴近时代(10分)
(二)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行为能力。(10分)
(三)活动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教育性、针对性和生活型(10分)
(四)活动过程: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参与广(20分)
2、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教态自如,语言表达清楚、准确,有感染力,生成性问题处理得当。(20分)
3、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充分,过程流畅,环节清晰、紧凑,前后衔接连贯,过度自然。(10分)
(五)活动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符合年级特点。(10分)
(六)活动成效:基本达到预设目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收率较好,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10分)
孙教授具体细致的讲解,让我进一步认识到班队会课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作用。1、队会课应多采用互动活动的形式实施操作,在方案设计,过程实施,评价标准等方面,除了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外,还特别注重了感情、态度、价值。其中很多的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这一环节,体现了当代班队会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达到了班会主题的目的。2、班队会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班集体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小主人的主动性,主体性。3、班队会的内容丰富,要能用贴近学生的形式、事例来说明问题,形式新颖,有创新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体验和锻炼。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让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育中。
接下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秘书长李本初教授给我们作了德育方面的报告。他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师”“公平、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等德育新理念。李本初教授在报告中提出:
一、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为品德比知识和智慧更重要。
(二)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的训练。
(三)重视社会实践和课外文体活动,活动是德育工作的生命力。
(四)开发学生潜质、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德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儿童是成人之师、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永远牢记在心中。
(一)当代德育观念的一大谬误是对儿童品德实际及发展规律的误读,其中最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品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
(二)只有树立这个理念,才会和儿童交朋友;只有用儿童的视角看待儿童,才会真正地了解儿童,才会蹲下来和儿童说话。
三、德育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学校和班级都能找到快乐,得到幸福。
树立二个理念:
(一)相信学生个个都能成才,不管他是什么“学历”,也不管他能否考上大学。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断定:每个学生都有1-2种潜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不是学习成绩的好坏,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潜质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也许根本不存在智力水平的差异,多数人都能在一、二种潜能方面有出色的表现,每个人都会拥有其成功的领域。
(二)我们应该用哲学的观点,即辩证的发展的一分分二的观点看待学生。
1、所有的学生和人都处在动态和变化之中,不能分为三六九等。
2、爱搞恶作剧的学生是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爱的饥渴和需求,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
四、小学领导和老师应该成为一面旗帜,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应该成为一本教科书,学生从书里领悟做人的道理;应该成为一面镜子,学生从中找到做人的不足。
1、德育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感染和熏陶。
广州市铁一中学校长陈庆雯主张让德育“隐”起来,主张情怀感染和精神熏陶,她向老师提出两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真正职责是什么”?她认为:“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张扬的空间,不去干扰他们的成长;我们只是做一个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去呵护他们”。
2、学生学习做人主要靠模仿,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
教育家的话可以让我们用一辈子:
加里宁:“教师仿佛是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折射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给予如此深远的影响”。
马卡连柯:“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到你的一边,决不会背弃你”。
五、小学德育的真谛和核心是为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质创设一个活动的空间。小学德育的生命力在于品牌和特色。